世上真的存在“营养药”?

在如今,“营养”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毕竟中国曾在数十年内面临资源匮乏、食物短缺的窘境,民众早已对营养不良及其所带来的后果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而尽管目前的生活水平已经能使绝大多数人不必担心营养不良的出现,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患上烧伤等消耗性疾病、因各种原因而不能进食或食欲严重缺乏等),如何保证人体能足量摄入每日所需的营养元素,依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话题。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能遇到很多营销人员、营养师甚至于医生推崇各种所谓的“营养药物”、“营养补充剂”,为这些补充剂或药物买单的人也大有人在。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医学层面的营养支持手段?普通人或是基本营养素并不缺乏的病人,又是否有必要服用“营养补充剂”乃至“营养药物”?我们不妨来看看今天这篇文章的解答。

哪些情况需要医学上的营养支持?

相信对某些疾病(例如晚期癌症、肠道吸收障碍)的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医学营养支持手段不仅不让人感到陌生,还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之一。包括全肠外营养、全肠内营养和部分肠内营养在内的医学营养支持手段,可以有效帮助这些难以通过正常饮食来摄入基本营养素的患者维持体能、能量代谢平衡和体内的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从而避免因营养不良而加重原有疾病或产生新的健康问题。一般情况下,医学营养支持适合下列疾病患者:

  • 严重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重度全身性烧伤、严重代谢异常等疾病的患者,其身体能量代谢速率往往远高于常人,因此此类患者很容易因进食所含能量低于每天所消耗的能量而发生营养不良。而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除了治疗原发疾病,补充营养同样有利于病情康复,而且他们很难通过进食来补充所差的能量。

  • 营养吸收异常:患有短肠综合征(小肠因各种因素而过短,使人无法通过进食来获得营养)、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是溃疡性结肠炎)、严重厌食、严重消化道疾病(重度食管炎、化疗引起的严重口腔溃疡)或意识障碍(意味着无法主动进食)等疾病的人通常无法进食,或食量非常有限,此时可以通过医学营养支持手段使其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 因医学原因无法进食者:即使某些患者并未患有消耗性疾病,其营养吸收也毫无异常,但他们仍会因医学原因(例如刚经历消化道手术)而无法进食,此时全肠外营养可以绕过医学因素对进食的限制,而直接提供其所需的营养。

医学营养支持有哪些手段?

正如上面所述,因各种原因而需要医学营养支持的患者并不少见,而他们的需求往往会因自身基本状况、所患疾病和限制进食的医学原因而各不相同。因此,医学营养支持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支持手段,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当前常用的医学营养支持手段和适用人群的特点如下:

  • 部分肠内营养:实施部分肠内营养时,医生鼓励患者尽可能多地通过日常进食来摄入能量,而倘若患者在某一天或某段时期无法靠进食来摄入全部所需营养,那么医生将会按照患者每天所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素数量,来处方适当剂量的肠内营养药物(一般为经过调味的、均匀含有每日所需营养元素的营养粉剂或乳剂,以全流质食物的形式口服)。这一营养手段最适合于患有严重消耗性疾病但仍具有较好的进食能力,或是仅有轻度营养吸收异常的患者

  • 全肠内营养:全肠内营养同样通过全流质的肠内营养药物来为患者补充营养,只不过由于需要此类营养的患者往往完全不能进食普通食物,或是因失去意识而无法完成进食,因此其每日所需的所有营养均通过全肠内营养来提供(意识清醒、能进食全流质食物的患者可以主动口服,而意识模糊患者则需要鼻饲管给药)。全肠内营养可以有效保持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且不会像全肠外营养一样存在感染风险,但需要患者的胃肠道能够吸收全流质食物

  • 全肠外营养:全肠外营养不同于以上两种营养方式,它通过静脉通路(肠外营养通路)给予患者(可以不经肠道而直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直接随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各器官,从而被器官吸收利用。全肠外营养适用于肠道根本没有吸收营养功能(或吸收营养功能极其有限)、因医学原因完全不能进食的患者,或是处于意识障碍状态且不能给予鼻饲的患者,全肠外营养的最大特点是它所给予的营养物质可以完全不经过胃肠道吸收,但静脉注射营养物质引发的感染,以及胃肠道长期“旷置”所产生的并发症依然是一个重大难题

“营养补充剂”和“营养药物”,它们真的有用吗?

除了上面所述的医学营养支持手段,还有一种和营养相关的药物(或是补充剂)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并且得到了不少营养师甚至于医生的推崇,它们便是所谓的“营养补充剂”和“营养药物”,前者经常被营养师推荐给一些饮食不规律、膳食结构不平衡,或是无暇顾及标准的健康饮食的人服用,而后者则经常被医生开具给患有各种疾病的患者,以帮助其尽快痊愈。那么,这些药物(或是补充剂)真的有用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营养补充剂,这一名词是一系列含有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通常为必需或非必需维生素、某些和生命过程有关的物质(例如辅酶Q10、左卡尼汀(左旋肉碱)、肌醇)以及微量元素)的非药物(当然有时也可以是OTC药物)补充剂的统称。营养界目前对于营养补充剂的共识是,对于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健康合理的人而言,服用营养补充剂无害但也没有益处;但如果你不能保证时刻保持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服用复合营养补充剂(通常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组合制剂)会对健康有一定帮助。不过,某些营养补充剂(例如辅酶Q10、肌醇、左卡尼汀之类的生命过程相关物质的补充剂)对健康无益无害,因为此类物质完全可以通过人体内的生理活动来合成,非疾病状态下不需补充。

不过,上面的共识仅仅针对非药物(偶尔会是OTC药物)性质的营养补充剂,对于药物性质的各类“营养药”(例如三磷酸腺苷、辅酶Q10、辅酶A、二磷酸果糖,以及药理剂量(每日>1g)的维生素C)而言可就不是如此了。目前的医学研究并未证实此类药物有任何的对疾病的恢复作用(即使是流传甚广的大剂量维生素C提高免疫力、治疗感冒的传言,也仅仅是个未经验证的传言而已),但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来使用这些药物,仍需要承担治疗途径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例如创伤、感染),因此这些药物在如今实在是不应该再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