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机对脑瘤发病具有保护作用,你信吗?

导读:有关手机使用与脑肿瘤之间的关系,基于相同的研究证据,不同的专家和机构却给出不同的结论,几十年来争论不休,让公众特别是原本有担忧的公众无所适从。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只好尽可能多的将证据摆在你的面前,你自己做出判断。因此,本文篇幅有点长。

意大利一法院编导滑稽剧,裁定过度使用手机可以导致脑瘤

近日,手机辐射导致脑瘤的说法再次甚嚣尘上。

原因是,据外媒报道,意大利一家地方法院上月裁定,该国一名男子因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公司配发的手机导致脑瘤及听力丧失,因此判令社会保障机构每年需向他支付7000欧元的社会保障金。

这位名叫罗伯特·罗密欧,现年57岁,在意大利电信工作的15年间每天无防护地使用手机3个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密欧感觉听力障碍,经诊断患上了听神经瘤,一种良性脑瘤。手术切除脑瘤后导致他一侧听力丧失。

有意思的是,罗密欧并没有起诉他仍然在工作的意大利电信,而是起诉社会保障机构。

更有意思的是,法庭在审理过程中拒绝接受辩方提供的科学研究作为证据,理由是研究是由电信行业资助的。

法院之所以站在罗密欧一边,主要依据的是,目前的规范要求每天使用手机不能超过1小时,而罗密欧每天3小时的使用时间远远超出了规范要求的每天使用时间极限。

手机射频辐射与脑肿瘤之间的联系,这原本是一个事实判断,科学界的争论已经持续进行了几十年。现在,居然由一家地方法院来“一锤定音”,裁定手机使用可以导致肿瘤,怎么看都有滑稽剧的味道。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手机辐射是不是真的致癌?者首先要看手机辐射作用于人体会产生什么后果。

辐射生物学效应理论

辐射作用于人体的健康后果取决于其生物学效应。

按照目前的理论,手机使用的是射频辐射与可见光和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医学上CT检查的X射线等都属于电磁辐射,差别在于所携带的能量不同,表现为波长和频率的不同。

携带的能量不同,作用于生物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X射线和γ射线位于上图最左端,携带的能量最高,作用于生物体可以产生电离作用,可以破坏生物分子的结构,称为电离辐射。其他电磁辐射携带能量不足以产生电离作用,称非电离辐射。其中,最高能的紫外线可以被某些生物分子吸收,比如DNA分子中的芳香环结构,破坏分子结构,称为光化学效应。其他非电离辐射作用生物体只能产生热效应。手机射频辐射的能量最低,这种热效应也极其微弱,人体完全感受不到。

形象一点说,就如同两人打架,电离辐射相当于一记重拳,可以打掉对手两颗门牙;紫外线仅能打出一片淤血;而射频辐射仅仅相当于非常轻柔的按摩一下,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危害。

各种辐射是不是具有致癌性,取决于能不能破坏细胞的DNA分子结构引发突变。因此,电离辐射和紫外线具有致癌效应,这也得到大量科学研究的支持,比如,紫外线就是已知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而包括手机射频辐射在内的其他辐射没有致癌效应。

就是说,按照目前的理论,手机辐射是不可能致癌的。

那位或者说了,科学理论并不意味着正确。这没有错。但是,科学理论却也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相关科学研究的最后结论,同时也是被科学界普遍认同和接受的。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完全否定手机辐射致癌的可能性。最终还是需要针对性科学研究来决定。

实验室和动物实验研究

近年来,针对射频辐射可能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学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培养细胞的体外研究和啮齿动物暴露的动物实验,研究涉及单独射频辐射暴露也涉及与其他物理或化学因素组合效应研究。然而,所有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高度一致,射频辐射不会造成生物DNA损伤,不具有致癌效应。

在人类的流行病学研究

无论体外实验还是动物实验的结果不一定适用于人类。手机辐射是否致癌,最终还是需要在人类的试验给出最终结论。

我们知道,最有证据性、可以给出因果关系的医学研究是大样本组双盲临床对照试验。然而,像射频辐射致癌性效应不可能涉及这种临床试验,能做的只有流行病学调查。

近30年来,世界各地进行了大量针对性流行病学调查,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丹麦基于全国人口的大型研究和NTERPHONE研究(涉及13个国家的手机与脑瘤之间联系的专项国际研究)。

这些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是怎样的呢?

常规使用手机对脑瘤的保护性作用

是的,是保护性作用,你并没有看错!

丹麦的全国性研究分别截止2002年和2007年发布两次结果。第一次的结果,手机使用不同年限各组均显示,使用手机对于脑瘤的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使用年限最长的,超过10年组,相对危险比值(OR)为0.66。就是说,使用手机超过10年的人与不使用手机的人比较,患上脑瘤的危险性减低接近40%,显示出显著的保护作用。

在2011年发布的截止2007年的调查,共包括接近36万手机用户累计达到380万人年的数据,使用手机超过10年的人年数从2002年的17万人增加到120万人。随访期间,男性共发生122302例癌症,女性133713例。其中男性脑瘤5111例和女性5618例。

男性脑胶质瘤发生率略有上升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OR仅有1.08。有意思的是,最短期使用用户(1-4年)的发病相对风险最高,OR为1.20;使用超过5年的仅略有上升。女性神经胶质瘤与手机使用完全无关。男性脑膜瘤风险降低了22%,女性脑膜瘤没有风险增加迹象。

由于手机使用是靠近头部一侧,认为脑颞叶近水楼台,吸收手机辐射能量最大。如果同侧颞叶脑瘤发病率增加更能说明手机辐射影响的可能。丹麦的研究中,男性颞叶胶质瘤发病率略有上升,OR1.13。按照随访期间分层来看,又是短期使用组(1-4年和5-9年)OR最高达1.35。有意思的是,超过10年使用又显示出保护作用,OR为0.81,即危险性降低了20%。

,再来看看目前全球最大的专项研究——NTERPHONE研究,2010年发布的结果显示,按照手机使用时间10分位分层,前9个时间分层组均显示出手机使用没有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脑瘤危险性,相反显示对脑瘤的保护效应。具体的,神经胶质瘤OR为 0.81,脑膜瘤OR为 0.79,均显示危险性降低了20%。

即便是使用时间超过10年者,胶质瘤和脑膜瘤OR都低于1,分别为0.98和 0.83。

仅在终生手机使用时间最高的10分位数,累计时间≥1640h时,胶质瘤和脑膜瘤危险性增加,OR分别为1.40和1.15。

按照脑瘤位置分,常规使用手机(累计时间前9分位)同侧颞叶肿瘤的OR为0.86。仅在累计使用时间最高的十分位,同侧颞叶肿瘤OR明显升高达1.87。

在脑膜瘤,常规使用者同侧颞叶肿瘤OR值为0.55,显示出近50%的保护作用。即使是累计时间最高的10分位数,同侧颞叶脑膜瘤风险也没有升高。

总体上,两项最具规模的研究不约而同的显示,对于绝大多数情况下,手机使用对于脑瘤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过度使用手机增加脑瘤的风险

如前所述,丹麦的研究中,仅短期内使用手机的男性神经胶质瘤风险轻度升高。整体上,作者分析认为,手机使用没有增加脑瘤风险。

NTERPHONE研究中,仅终生累积使用手机时间≥1640h者,胶质瘤和脑膜瘤危险性有所增加。但是,作者分析认为,这种增加是偏倚造成的,因为由于手机使用年限、通话次数和通话时间都是来自于患者或亲属(已经死亡的脑瘤患者)的回忆,难免造成误差。而且,脑瘤患者往往存在认知能力损害,同时脑瘤患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夸大了手机使用时间(给自己的病找辙,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感冒必须是冻着、热着或者风吹着等)。其中,研究者注意到有的脑瘤患者报告的手机使用时间离谱的很,有的每天超过5小时,甚至超过10小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当研究者将这些夸大到没谱使用者剔除,使用手机时间≥1640h校正的胶质瘤OR从1.40下降到1.27。

就是说,只有手机使用时间最长的少数人才显示手机使用轻微增加了脑瘤的风险。而常规使用者危险性完全没有增加的趋势,甚至显示保护作用。

机构之间激烈冲突的观点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手机射频辐射列为2B组致癌因素,即可能致癌因子(possibly carcinogenic)。什么意思呢?按照IARC自己的解释,这个可能致癌是指“暴露于该因素和癌症之间存在正向的关联,其因果解释是被认为是可信的。但不能合理的排除由于机会、偏见或混淆因素造成干扰的可能。”

也就是说,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IARC得出这个结论依据的证据无非主要就是上文所列举的研究,并没有新的证据。按照常规,完全不应该得出这个结论。而应该与多数研究的作者所的出的结论一样: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手机使用与脑瘤之间存在关联,尚需更进一步研究获取更多证据。

IARC这一次何以如此不靠谱呢?原来是“宁信其有”观念在作祟。领导IARC该专家委员会的首先专家就直言不讳的说:“毫无疑问,即使是最小的怀疑,我们也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公共健康安全。”

IARC的结论一出,当即引发轩然大波,其他的权威机构显然并不认同这个结论。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美国癌症协会和其他一些机构一面痛苦地更新它们的在线信息,另一方面向担忧的消费者保证说,世卫组织结论并不是基于任何临床意义的新证据,只是对现有文献证据的重新评估。然后专家们一再重复着被他们嚼烂了的口头禅,“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

也有激进的反对者直言不讳的指WHO这一次的不靠谱。比如,另一个国际机构,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流行病学常务委员会就几乎在同一时间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连保守的英国人都不在沉默,英国癌症研究所的报告指出,“虽然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越来越多地积累的趋势性证据并不支持手机使用可能会导致成年人脑肿瘤的假设。”

跳出手机辐射看脑瘤的发病趋势

所有的流行病学都是针对手机使用与脑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不可避免的掺杂各种干扰。如果,跳出这个局限,来看脑瘤的发病原因和这些年来的流行趋势,或许别有洞天。

就发病原因和机制来说,明确的因素非常有限。比如,以研究较多的脑神经胶质瘤来说,明确的发病因素仅有意外事故或治疗导致的电离辐射大剂量暴露和某些基因变异作为遗传易感性作为确定性发病因素存在。其他,包括手机辐射,都缺乏证据。

另外,反对手机辐射致癌说法的科学家有一个合理的假设,如果手机辐射的确是脑瘤发病的因素。那么,在全球范围内手机用户爆发性增长已经有20年,脑瘤发病率也应该有一个滞后的爆发性增长。显然,这个增加并没有如期而来,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手机致癌说并不可信。

美国中枢神经肿瘤发病趋势

终上所述,目前的主流理论和实验不支持手机射频致癌的可能。人类流行病学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无论常规手机使用者显示的对脑瘤的保护作用还是极少数过度使用者显示的增加脑瘤危险性效应,都很可能是研究混杂因素产生的假象。最终的结论尚需等待更多的研究。所幸,目前世界各地有多项质量更高的大型前瞻性研究正在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给出更可信的结论。

最后,我们可以这么说,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如果说“使用手机对脑瘤发病具有保护作用”,打死你你也不会相信。同样的,你也不应该相信“手机辐射致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