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博物馆中,看着沉睡在展柜当中的那些史前动物的遗骸,或是已灭绝的珍禽异兽的标本,在惊叹于自然的神奇和时间的沧桑之时,你是否已经不满足于欣赏它们死后的仪容,而更想一睹它们生活时候的风采呢?别说,有不少人和你想的一样。就从影视作品来说,让这些已经灭绝的动物“复活”就是一大主题。在近期热映的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这些动物就因神奇的魔力在夜间“复活”,从而上演了一场“博物馆保卫战”;而在堪称经典之作的《侏罗纪公园》系列当中,更是从科学角度表现了人类是如何复活这些已经消失了超过六千五百万年的巨兽的。
当然,复活博物馆中的展品并不仅仅停留在荧幕上。在现实生活之中,的确存在一批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如何“复活”那些已经灭绝的动物。那么,如何才能复活已经灭绝了多年的动物?而面对如此多的已灭绝动物,哪些更有可能被“复活”呢?
如何复活已灭绝的动物?
从理论上来说,动物的每个细胞内都保存着一套完整的遗传信息,因此只要能将这些记载着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加以表达,就能“复活”这一动物。在《侏罗纪公园》当中,科学家们是这样复活恐龙的:首先在寻找被琥珀包裹的、吸有恐龙血液的蚊子,然后将蚊子体内恐龙的血液提取出来,分离其中所含的DNA,然后整合到青蛙的细胞内,最终孕育出恐龙的胚胎。
影片中的这一幕虽然大致体现了现实中的情况,但用科学的眼光去看,还是存在相当多的漏洞和夸张成分。例如,包裹有昆虫的琥珀本身就少之又少,而所包裹的昆虫恰好是吸过恐龙血的蚊子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要凭借这点数量创造出圈养着至少数十种恐龙的“侏罗纪公园”,着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如,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产大型羊膜卵,而青蛙则是两栖类,产的是非羊膜卵,因此,用青蛙培育出包含恐龙胚胎的“恐龙蛋”,实在是勉青蛙之所难,事实上,用短吻鳄都要比用青蛙好得多。
现实中科学家们的策略,要比电影中描述的更为稳妥,当然技术也更为复杂。“复活”的第一步,当然是获取这些动物的遗传物质。不过科学家们不会如寻宝一般追求“琥珀中的蚊子”体内那一丁点血液,而更是青睐易于提取遗传物质的毛、皮肤等软组织或骨组织等组织结构。获得遗传信息之后,科学家们要构建一个包含这些遗传物质的活的细胞,最好是具有受精卵性质的细胞,这样才能让这一细胞具有分化为所有组织和器官的能力。而最后一步,则是寻找一个合适的“代孕母亲”,即与该动物亲缘关系较近的现存动物,将这枚“古老”的“受精卵”,或加以培养得来的胚胎植入其生殖器官内,最终孕育出一只原本已灭绝的动物个体来。
时间仍是最尖锐的刻刀
虽然大体上只需要上面所说的三步,就能复活一只已经灭绝的动物出来,但其实每一步都面临着不小的阻碍。而其中最大的阻碍,无疑就是时间这把刻刀。
我们都知道,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然而,DNA是有寿命的。DNA是由许多脱氧核糖核苷酸,依靠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长链分子。在生物体死亡后,细胞内的磷酸酯酶和核酸酶会切割DNA分子,造成DNA的降解,这就好比硬盘上出现的坏道,使得遗传信息被破坏了。即使DNA逃脱了酶的剪切,环境因素,如水的存在,依然会造成DNA的降解。根据科学家测算,当动物的遗骸埋藏在地下环境中时,DNA的半衰期只有区区500余年,这意味着每过500余年,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连接就会断裂一半。这个速度其实是十分惊人的——只需不到700万年,DNA就会完全破碎成为脱氧核糖核苷酸,而远在这之前,破碎的DNA就像被粉碎的硬盘一样,无法读出任何遗传信息了。对于复活灭绝动物的计划而言,获得足够完整的遗传信息是一切的开端,即使不直接使用包含有全部遗传信息的细胞核,也需要有足够完成的DNA进行序列分析以补全残缺的片段。因此,遗传信息的破坏是“复活”过程的致命伤害。
DNA的寿命给等待复活的动物们画上了一条灭绝时间的上限。依照现有技术,即使按照最为乐观的估计,那些灭绝100万年以上的生物绝无被“复活”的可能的。这就彻底熄灭了“侏罗纪公园”的可能,毕竟恐龙已经灭绝了6500万年了。之前有新闻中报道提到的“发现恐龙DNA”,实际上是将恐龙骨骼内生长的真菌当成了恐龙组织,从而闹的一个大乌龙而已。
时间除了给遗传信息的保存造成很大障碍外,还会对“代孕母亲”的寻找造成麻烦。我们知道,生物都处于演化之中,而演化会造成生物体机能的分化和改变。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事件过长,那么其延续至今的“近亲”,则会由于生理机能的改变,使得移植的卵或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变得不适合作为“代孕母亲”。而这自然大大影响了“复活”的成功率。
哪些物种可能被“复活”?
由于时间所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出对于“复活”灭绝动物来说,灭绝时间离现在越近,被复活的可能性越高。而目前,的确有一些灭绝时间不长的动物被科学家所部分“复活”。例如,早在2003年,法国科学家们就依靠细胞核移植技术,让现代山羊产下了一头已经灭绝的野山羊幼体。而在201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们,依靠之前冻存的组织,也培育出了一种在1983年灭绝的蛙类的胚胎。在这两个例子中,尽管培养出的个体都没有长时间的存活,但这些结果让科学家们看到了这一技术可能带来的成功。
就现在来看,最有可能得到“复活”的大型动物,是灭绝于约5000年前的猛犸象。随着全球变暖,西伯利亚冻土层的融化,使得一些被冰冻的猛犸象遗体得以被挖掘。科学家们从一些猛犸象遗体体内发现了保存状态很好的肌肉、血液、骨髓等软组织。这些组织中很可能包含完整的遗传信息,从而使得复活猛犸象成为可能。
此外,很多存放在博物馆内的干制标本也可能是待“复活”的对象。如渡渡鸟、大海雀、旅鸽、斑驴、袋狼等。由于这些动物灭绝时间距今只有数百年,而且具有标本数量较多、干制的标本DNA损伤较小等优势,也是热门的“待复活”选手。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科学家们“复活”已经灭绝的物种,并非单纯的是为了猎奇,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人类过失的补偿。在这些有机会被“复活”的动物中,有相当多的物种本不该灭绝,正是人类的活动,造成了它们的消失。而对于现存的物种来说,我们更希望它们能继在地球上繁衍声息,而不是沉睡在博物馆中等待后人来瞻仰和“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