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不仅家家都有,而且家家都会一直有,没有任何理由从生活中消失。
那么,到底是谁发明了互联网呢?
“互联网之父”的头衔,有很多竞争者。比如J.C.R.利克里德,比如劳伦斯.罗伯茨,比如伦纳德.克兰罗克。有意思的是,把他们的名字当作关键词,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另一个人便会浮出水面。
一个和所有互联网先驱都打过交道的人。
这个人,就是,罗伯特.泰勒(Robert W. Taylor)。
(罗伯特.泰勒)
想法
和大多数改变世界的人不同,罗伯特.泰勒一直没有展现出“学霸”气质。他在1932年出生,随后被领养,再接着进入了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一所虽然很优秀但是名气绝对比不上耶鲁、麻省理工的大学。
要说他另类的地方,一个是广泛的兴趣,他主修心理学,但是选择了数学作为辅修专业,除此之外,他还广泛涉猎宗教和哲学;[1]另一个,是对计算机的关注。后者,就有一点宿命的味道了。太空竞赛时期,罗伯特.泰勒被招揽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管多笔科研资金。在此期间,他不仅慧眼识俊才,给与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大笔资金,直接促成了鼠标的诞生,而且,通过跟工程师们的交流,深刻意识到了计算机的巨大潜能。
(鼠标,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发明)
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他可能会在NASA慢慢熬资历,直至退休,或者,带着一份漂亮的简历加入其他公司,参与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项目,左手工资、右手股票分红,赚钱赚得不亦乐乎。
不过,意外总会有的。
需求
1962年,罗伯特.泰勒遇到了J.C.R.利克里德(J.C.R. Licklider),并阅读了后者的文章,《在线人机通讯》。在文中,利克里德第一次描述了一个计算机与计算机互相连接的世界,[2]极大地启发了罗伯特.泰勒。
(J.C.R.利克里德)
1966年,罗伯特.泰勒成为新的信息处理处(IP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处长。IPTO是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ARPA)的核心部门,顾名思义,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计算机。硬件、软件、通讯,全都在其业务范围内。
林子大了……鸟就不太好找。
IPTO当时负责三个计算机研究项目,而这三个项目的通讯,竟然是独立的——在罗伯特.泰勒的办公桌上,有三台电脑,每一台电脑都连接着一个计算机研究项目。[3]
这就好比说,一个领导有三个下属,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只要给每人配一部手机,就能解决所有沟通问题,但是IPTO不这么干。它给每个下属都准备了一个土电话,一根线连着两个杯子那种,结果,领导面前有三个杯子,每次只能联系一个人……
这样的设计,自然是昂贵、低效的。
所以,罗伯特.泰勒很自然地想到:“为什么不把它们连接起来呢?”
金钱
俗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好的想法可以在大脑中“凭空出现”,要落实它,却离不开人力和物力。
于是,1966年2月,罗伯特.泰勒找到了ARPA的头儿,查理.赫兹菲徳(CharlieHerzfield)。在一个十五分钟的演讲里,罗伯特.泰勒向查理.赫兹菲徳讲述了计算机联网的必要性。
(查理.赫兹菲徳)
——保不齐,他就用了我们之前讲到的例子。
赫兹菲徳也是个痛快人。他在听取报告之后,只问了一个问题:“这项工作难不难?”
虽然之前已经有过计算机联网的例子,但是这些“联网”就跟土电话一样,限制极大、十分简陋,离罗伯特.泰勒的构想相去甚远。至于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谁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呢?
开创性工作难就难在这里。谁也没见过,谁也不知道搞不搞得成。所以,别说罗伯特.泰勒,当时整个计算机界,也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为了得到需要的资金,罗伯特.泰勒打算撒一个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撒谎,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世界都要感谢罗伯特.泰勒的这个谎言。
罗伯特.泰勒说:“不难,我们已经想好怎么做了。”
赫兹菲徳说:“太好了,那就干吧,我给你一百万元的经费。”
就这样,现代互联网有了自己的第一笔资金。[4]
人才
钱有了,下一步就是要有人。
罗伯特.泰勒想到了劳伦斯.罗伯茨(Lawrence G. Roberts)。
劳伦斯.罗伯茨是标准的学霸,大学时期就树立了为计算机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目标,在软件设计、电脑绘图以及通讯技术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顺利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随后他选择留校,进入林肯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
(劳伦斯.罗伯茨)
罗伯特.泰勒阅人无数,深知罗伯茨这种实干家的可贵,因此,他邀请罗伯茨加入ARPA,负责网络建设。
这要是写小说的话,接下来就该纳头便拜了。遗憾的是,人家不干……
罗伯茨醉心学术,无意离开校园、加入政府机构。罗伯特.泰勒数次邀请,都被拒绝。心烦意乱之际,罗伯特.泰勒忽然听说,林肯实验室的经费主要来源于ARPA,于是,一个“邪恶”的想法诞生了——罗伯特.泰勒找到了赫兹菲徳,赫兹菲徳联系了林肯实验室的负责人,林肯实验室的负责人又跟罗伯茨沟通。
具体说了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没多久,罗伯茨正式加入了ARPA。
技术
罗伯茨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分裂。当时的计算机还处于草创阶段,硬件各搞各的,软件也是各家用各家,彼此间并不兼容。打个比方的话,张三手机上只装了个微信,李四只装了个微博,他俩该怎么沟通呢?
罗伯茨的方案是再请一个人,请一个既能阅读、发送微博,也能阅读、发送微信的人,居中调解。这个人就是IMP,或者,换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它就是路由器。
翻译问题搞定之后,要解决的问题只剩下一个: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我们还是用打比方来说明这个问题。某公司要把一台超大型设备,从上海运输到北京。一个方案是用火车,把设备整个儿装下、整个儿运到。好处是省事;坏处呢,在网络这个铁轨上,每台路由器同一时间只能跑一辆火车。你走十分钟,这个路由器就被你霸占十分钟;你走三天,其他计算机就得等三天。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1967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罗伯特.泰勒遇到了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5]终于补齐了互联网诞生的最后一环。
(伦纳德.克兰罗克)
克兰罗克的方法是分组交换。都别用火车了,太耽误工夫。首先,把这台设备拆解,拆解成最基本的几个部分,标上序号;然后,每一部分都装到快递包裹里,写上收、发地址;接着,把所有包裹都寄出去,每一个包裹都可以自由地选择空闲的、最短的路线;等对方收到所有包裹以后,只要按照标示的次序进行组装,就行了。
1968年,罗伯特.泰勒在和利克里德合著的《作为通讯装置的电脑》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构想和互联网的未来[6];1969年10月29日22点30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计算机联网通讯。
ARPAnet就此诞生。
总结
以今天的眼光看,ARPAnet十分简陋。它只有四个节点,传送信息的速度也慢的惊人。但是,它具备现代互联网的一切要素,因而,被视为互联网的前身。
(互联网可视化)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长为横跨七大洲的庞然大物,不管是寒冷的海水之下,还是遥远的太空之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数十亿人由此连接在一起,整个人类的文明由此得到提升。
离开IPTO以后,罗伯特.泰勒加入了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先后在个人计算机、图形操作系统方面,作出贡献。不过,这些跟互联网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2017年4月13日,罗伯特.泰勒在家中安然离去。享年85岁。
猜猜我是通过什么知道这个消息的?
--------------------------------------------------
参考文献
[1]Internet and use of the computer as communication device the 1960s brainchild of psychology alum[EB/OL]. UT News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09-09-14. (2009-09-14)[2017-04-21]. https://news.utexas.edu/2009/09/14/taylor_internet.
[2]LICKLIDER J C. Man-computer symbiosis[J]. IRE transac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nics, 1960(1): 4–11.
[3]EADIE W F, NELSON P E. The Changing Conversation in America[M]. SAGE, 2002.
[4]李彦. IT通史: 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计算机企业商战风云[M].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
[5]KLEINROCK L.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and its flexible future[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8, 15(1).
[6]LICKLIDER J C, TAYLOR R W. The computer as a communication device[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68, 76(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