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超级工程,秦始皇征30万人只为做这件事

公元前221年,秦扫六合,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千古霸业,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统一后的秦朝,秦始皇实行了很多措施来巩固统治,对外北怯匈奴,修建长城,南征百越,扩大领土。

对内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修建了从帝都咸阳出发到各地的道路,其中最有名的是驰道和直道。

从道路的规格上来区分,驰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道,而直道就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了。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大将蒙恬监造了这条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军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直道是蒙恬动用30万人历时两年半修建的,地基全程用黄土夯实,由于全程由黄土夯实,直到现在现存的直道上都是只长杂草不长树木,据考察直道宽度一般为10~30米,最宽处有60米,如此宽的宽度,便于大队士兵,车马快速通行。

秦直道修筑得既直又平,因而必须"堑山堙谷",逢山开山,遇谷填谷,但又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地势,尤其是利用子午岭的山势走向。

直道工程规模之大,工期之短,世所罕见,相比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工程,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能如此快完工,不得不敬佩当时人们的智慧。

司马迁在行经秦直道后发出了"固轻百姓力矣"的感叹。

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子今粗略估算,秦直道工程取用和移动的土方,如果堆筑成高1米、宽1米的土墙,至少可绕地球赤道半圈。

对于秦始皇为何在长城、秦皇陵等几大工程并举的人力缺乏的条件下还坚持修建直道,当年的司马迁说的相当明白,修直道的目的只有六个字:“始皇欲游天下”。

据《史记?蒙恬列传》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

我们知道秦始皇虽然在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滥用民工,但作为千古一帝,不会简单到仅仅是为了游天下就修建了这么一条世界级公路,而且是往北边的漠北用兵之地而不是向东的富庶之地。

统一六国后,在国内还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虽然迁移了大批六国贵族到咸阳,在始皇眼皮底下,这些贵族玩不出什么花样,但六国故地还有很多反对势力。

在国外,北边的匈奴一直是中原国家的心腹之患,时不时南下劫掠,统一后,反击匈奴的重任当然落在了新生的帝国肩上,蒙恬的30万大军怯匈奴700里,一度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这次的反击虽然打击了胡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边患的问题,北方草原太广阔了,对缺少骑兵的大秦军队来说要想在野战中围歼匈奴骑兵有点天荒夜谭,只要胡人想跑,秦军都追不上,深入草原,连秦军自己的后勤都成问题。

既然打不到你,那就守吧!

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诞生了,有了长城这条防线,可以起到很好的预警抵御作用。

可是长城不是一座城,不能驻守太多军队,因为所有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中央及地方的补充,在后勤上就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要想长城的作用最大化,修建一条可以快速补给的支援公路最合适不过。

有了直道之后,一旦长城告急,依靠长城的依托,从咸阳出发的骑兵经直道三天三夜就可以到达长城脚下,后勤也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到战场,同时伤员的转运救治,情报的传递也更加流畅快速。

很多人觉得直道那么宽坦,如果一旦匈奴突破了长城,骑兵沿直道南下,岂不是很快就可以到达咸阳了?

直道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一条军事交通运输线,因为它是修建在子午岭的主脉上的,沿途有很多险要的关隘,有很好的扼控作用。

西汉初年,汉文帝3年匈奴右贤王入据河南地,攻略上郡,但未沿延川道继续南下,就是因为有直道的威慑。

秦灭亡以后,直道的作用没有削弱,反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军事作用。

正是有了这条秦直道,汉王朝的大军才能够快速出现在匈奴骑兵面前,让他们措手不及。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著名的飞将军李广从直道进军,杀得敌人闻名丧胆。

公元前127年,汉骠骑大将军卫青兵分几路,齐头并进,重创匈奴,重振大汉王朝雄风。一直到明代,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清朝初年才开始荒芜。

?

除在军事上收到威慑的效果以外,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刚统一的帝国来说,直道可以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巩固统治。

秦汉强力推行的移民政策,都是以咸阳、长安通往上郡的直道、驰道为依托。

内地人民带去的先进生产技术,使得本以“畜牧为天下饶”的长城内外地区,却以“饶谷”、“多畜”并称。

即由原来的畜牧区,变成了半农半牧区。

要发展,先修路看来在那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啊!

秦直道是一条军事道路,也是一条交通道路、政治道路、文化道路。

是秦朝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对新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的生存,意义十分重大。

尽管秦的历史由于过度滥用民力只有15年,但却缔造了许多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工程。

文章配图来源:《大秦帝国》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