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活着,还是“野蛮”的死去?

WiFi普及之后,电影看了不少,尤其是大学期间,比较闲的时候。但说实话,印象比较深刻,震撼心灵的电影确实不多。

不知道是因为自己长大后不再像大学时无忧无虑、没心没肺,还是因为它确实很好的传达了想要表达的意境,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

《赛德克·巴莱》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说过,我也是无意中翻到的。

该影片改编自真实的历史故事“雾社事件”。由导演魏德圣执导,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电影在台湾上映分为《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和《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两部分。

电影的开篇是几个光脚的汉子在森林里奔跑,打猎,没错那还是个类似于原始生活的时代的地区,“砰”的一声,野猪和开枪的汉子同时倒在地上,隔一条河的对岸突然杀出一群的汉子,双方发生了火拼,追猪的几个汉子人数上处于劣势,撤到了林子里。这时,截胡的汉子中走出,准确的说应该是跑出,一个浑身赤条条的人,不由分说,跳下水、游过河,收缴战利品:一头猪和两颗人头,他亲手斩下的人头。这时,吃了亏的汉子回去叫上人又杀了回来,但这个汉子迅速跳进水中逃走了,逃走时还大喊“听好了,我是莫那鲁道!以后听到这个名字要小心了!”

说实话,现代片看多了,初看这个时感觉有点血腥,尤其是要斩下头颅做战利品,略显野蛮,尤其是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但再往后看,你就会发现,这本身就是战争年代,本来就是残忍而血腥的。

“雾社事件”的历史背景是: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在守台兵民的抗争失败后,日本政府将目光投向了赛德克汉子们的故乡。打着文明的名义去“教化”野蛮,从自然中抢劫矿产和林木水源。

前面说到火拼的两伙人来自赛德克的两个部落,赛德克一共有十几个部落,各自有属于自己部落的猎场,但偶尔也会发生抢夺猎场的事情。就在这些部落尤其是开场提到的两个部落之前还产生过摩擦,或者说是战争,但就在他们彼此争斗的时候,日本人骑着高头大马进山了。

大山的汉子们利用弓箭、刀枪、天险和勇敢战斗了很久,但最终还是被日本人的步枪、炸弹和大炮抢占了家园。他们在山里建了学校、商店、邮局等等设施,成功地将大山里的藩族“文明化”。

复辟之心爆发于30年后,当新一代的赛德克孩子们说“我讨厌日本人”、“我的猎场就在这里呀!”,日本督察肆意殴打赛德克汉子,日本小孩喊着“什么你的,我的,都是我们日本人的!”的时候。

影片开头还有一句话:“好猎人要懂得等待时机”,有时候,落魄的民族中曾经骁勇善战的领导者会变的唯唯诺诺,因为他承担着比平常人更重的责任,但他不是怂,他只是在等待时机。

另一方面,反抗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他们可能会全部牺牲,包括妇女和孩子。但如果不反抗,他们恐怕也不会再有东山再起的时候了。再过几十年之后,他们的孩子是不是会忘记自己的信仰,忘记自己的民族,忘记自己是谁,最后变成了日本人或者日本人的奴役。

赛德克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选择了反抗,奋起反抗,而由于他们的反抗,日本人派来了飞机、大炮和数千名士兵。赛德克的300多名战士们挺起弯曲了30年的腰杆,拿起弓箭和弯刀,勇敢而骄傲的战斗着。

整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一幕,发生在战争中,头目莫那让女人和孩子们带着粮食藏到山上去,而在上山的路上,女人们选择了死亡,为战斗中的男人们节省粮食。

面对外敌,面对凌辱、面对诱惑,信仰的民族选择了骄傲地战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没有那么严重的选择要我们去做,但我们是否也有自己内心当中想要坚持的东西呢? 

一切正在发生,思想陶熔鼓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