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夸张的谐音迷信
东西方都有使用双关语的习惯,西方常用来开玩笑或用在广告中。中国的谐音广告语和网络用语近年也很多,但中国最特别的谐音体现在对祝福、团圆、运势的追求和对死亡、离别的避讳中。蝙蝠常常出现在祝福的绘画中,因为“蝠”与“福”同音;送礼时,人们会送苹果而不会送梨,因为“苹”与“平安”的“平”同音,而梨与“分离”的“离”同音。大家熟知的“4”因为与“死”近音,人们在选择各种号码,包括电话号码、房子门牌号时者尽量避免带“4”,很多楼房的电梯甚至没有第4层;而且带4的手机号免费,不带4的却需要付费购买,而带8和6的数字因为代表发财和顺利需高价购买。
每年春节,全球十几亿华人都会庆祝农历新年,并通过语言文字祝福新一年的财富和运势。人们会在家门上贴对联、倒福或“發”字。过年时人们的许多习俗都对应语言的谐音,如年前去理发,是因为“发”也是“发财”的“发”;在年夜饭的菜肴中必须有一道菜——鱼,并且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鱼”与“余”同音,喻意年年有余;一种被称为“发菜”的海藻也常常出现在年夜饭中,因为粤语中的“发菜”听起来像“发财”;在中国沿海地区,过年有互赠桔子的习俗,因为在这些地区,“桔”与“吉”近音,以此祝福亲友来年大吉大利。
令西方人咋舌的多义同音
为什么谐音迷信深深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西方却没有这么盛行?
其实,各种语言都爱使用谐音词,因为它们有着非常实用的功能。通过谐音,一些最常用和最容易发音的词汇就能表达出更丰富的含义。如果没有谐音,我们必须创造更长或更多的音节来区分词义,这不但降低了语言使用的效率,而且也增加了语言学习和整理归类的负担。
然而,论到数量,西方语言的谐音根本无法与汉语相比,这跟语言的音节有关。以英语为例,英语语素(语言的基本单位)往往是由多个音节所组成,如hppopotamus、president、fastidious。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大部分词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再加上汉语使用的元音和辅音组合数量比英语少得多,使汉语的发音非常有限,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词义被塞到非常有限的语词和语音中。
有研究人员统计, 在抽取的180万字的中文文本中,4500个字符只对应到420个不同的音节上,平均每11个字符共用1个发音。而在英语数据中,即使只对比单音节的英语单词,同音词的平均数量也不到1个!
即使发音如此有限,中国人对话沟通的效率丝毫不逊色于英语国家的人,我们能通过上下文和语调精确地区分词义,这令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惊奇。由于汉语共用一个发音的词义太多,谐音字词随处可见,因此中国人从心理上也习惯于谐音的各种使用。
?当运势追求遇上谐音
对于汉语使用者来说,同音词会常常在心理上激活不止一种含义,但多个含义在头脑中稍纵即逝,正确的词义会在无意识中被快速选择出来,就像它自己蹦了出来,而无关的词义会受到压制。如“gong ji”在这两句话中的含义:
我每天凌晨都听到隔壁家公鸡打鸣。
请你不要捏造这些子虚乌有的故事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中文母语者无需经过思考即可判断出来。这使得交流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但研究人员发现,与其他词相比,有些词在任何语境中都无法被抑制,反而会引起大脑特别的警觉,甚至激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尤其当这些词表达负面含义或禁忌时,我们估且称其为“高警字词”。当我们看时间时,如果发现电子手表上正好显示5:14分,心头就会紧张一下,担心这是个不好的兆头,因为“4”对应“死”的含义,使之成为了高警字词。前文中所提到的“梨”也是高警字词,如果在除夕晚饭后,你问一位亲友“吃梨吗?”注重习俗和传统的家庭会立刻警示你过年不吃梨。像“鬼”、“屎”、“霉”这类高警字词在过年的时候尤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是反感。而在平时,某些地方的生意人忌讳“干”“赊”“折”这些字音;而渔民人家则对“翻”、“沉”之类的字词比较敏感。
这缘于中国人迷信的传统。一方面对家庭团聚、运势,尤其是有关财富的运势的注重;一方面尽可能避讳与不幸相关的事物,比如说,出门怕遇到乌鸦,怕别人说晦气的话,等等。这使得人们将语言根据好运和禁忌分类,凡是发音与好运词相近的被划分为好运字词,发音与不幸词相近的划分为禁忌字词,而不管这些字词的意思跟这两类词汇的意思有没有联系。
中文的同音多义现象对于学习汉语的西方人是一大挑战,再加上中文没有语态、时态、单复数和人称的变化,使得区分词义相当烧脑。其实中国儿童学习阅读时,也会出现同音字词意识薄弱的现象,即把相似但不同音的字读成一个音,或者把字形完全不同但读音相同的字读成两个音。然而,同音多义是由语言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发展而来,无论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它都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