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手冷是因为没人疼?

很多人经常手冷脚冷,到了冬天更加严重。尤其是一些生育年龄女性特别突出。有人说是由于体质差、代谢率低、不爱活动,还有人说手冷脚冷的女性不容易怀孕,怀孕后也容易流产。更有人说,女人手冷脚冷是因为没人疼爱。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只是人体体温调节的一种正常反应。特别容易出现手冷脚冷者只是反应有些“夸张”。从进化学角度来。这种夸张其实是体温调节功能更加良好的一种体现,是一种生存优势。

这么说吧,如果同样处于极寒环境,容易出现手冷脚冷者可能会被冻掉手脚,但是却比其他人更不容易被冻死。至于,生育年龄女性,生殖激素的确有一定作用,但是同样是为了维持核心体温,有一种理论认为这更有利于孕育后代,而不是相反。

人体体温调节

人是恒温动物,核心温度(心脑肺等主要脏器温度)保持在37℃为中心的一个狭窄范围内波动。以深部直肠温度而言,正常生理状态下波动范围在36.7℃-37.2℃之间,极端情况下向上浮动+3℃,向下则只能-1℃,超出这个范围生理活动将受到严重影响,危及生命。

维持体温的恒定实质就是保持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体温调节的中枢控制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内部(核心)和外周(皮肤)温度感受器接收的温度信息被传到到的这个司令部,然后做出增加产热和散热的决策,并通过神经内分泌信号传递给相应的功能器官。

人体每天所消耗能量除了少量转化成为运动动能外,大部分最终转化为热能,这些热能需要完全散失掉。因此,正常情况下,散热是保持人体能量平衡的一种常态。散热途径主要通过身体表面,即皮肤。在忽略如尿液、粪便和呼吸等所携带的少数热量外,人体每天产生的热能=皮肤散失热量。在高温下,人体需要额外的热量散失,而低温下则需要保温或额外热量获得。

皮肤血流量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皮肤表面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皮肤血流量。生理代谢和肌肉运动是热量产生来源,热量的散失需要血液循环将这些热量携带到达体表皮肤。因此,皮肤血流量决定皮肤的温度和散热能力。

皮肤血流量大小则决定于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人类皮肤血液循环具有一个特殊的调节机制,由2种交感神经协同控制,胆碱能交感神经负责皮肤血管的扩张,去甲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负责皮肤血管收缩。

在适温环境、静息状态下,皮肤的血流量大约是300毫升/分钟,每小时散热约80~90千卡,大致等于静止代谢产热的水平。人体皮肤的散热能力强大,每8%血流量的增减就可以使得散热能力成倍增减。因此,通常情况下散热调节仅需去甲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适度调节血管的收缩程度足以完成。在剧烈运动和极端高温需要额外大量散热时,胆碱能交感神经才被激活,皮肤血流量增加,可达10倍3升/分,甚至6升/分。

当暴露于低温环境时,去甲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激活,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保证人体核心温度。最大程度的血管收缩可是皮肤血流量降低到正常状态下的1/10,至30毫升/分。尤其是四肢远端、外耳廓等无关生命外周部位皮肤血管可以极度收缩,甚至可以完全关闭。原因在于,这些外周部位皮肤血管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密度高于其他部位血管,而且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寒冷刺激这些部位血管反应更为敏感,血管收缩更为显著,当然同样存在个体制差异。

从进化学角度而言,要知道史前时代人类曾经经历过各种极端环境,能够最终生存下来的必然是具有各种超级适应能力的个体或族群。寒冷环境中的这种热量保存能力就是其中生存优势之一。但是,这些个体在寒冷刺激时特别容易表现为一种令人不爽的手脚冰凉;甚至温暖季节相对的寒冷也表现出这种反应,因此,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手凉脚凉是常年的。

另外,人类皮肤还可以分为两类,有毛皮肤和非有毛皮肤。后者主要包括手掌、脚掌和嘴唇。这些部位皮肤血管的最显著特点是存在大量的动静脉吻合,就是不经过正常的毛细血管循环,而是由小动脉和小静脉直接吻合。这些厚壁、低阻力的导管允许血液直接从动脉高速流到静脉,因此这些部位皮肤血流量远远大于有毛皮肤。这也是这些部位在正常情况下特别红艳的原因。

这些部位皮肤血管只有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而没有扩血管神经,而且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密度更高,对于寒冷刺激引发的缩血管反应更为敏感,高寒刺激下这些序贯可以完全关闭。因此,高寒情况下,人们容易被冻得“嘴唇发紫”,更容易表现在“手脚象冰块一样寒凉”,甚至可以被冻掉手脚、耳朵、嘴唇。

综上可见,有些人在受到寒冷刺激时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手冷脚冷现象不过是保存体温的一种正常反应,只是这些人的反应有点被“夸大”。进化学角度来看这种“夸张”其实是一种高功能的生存优势。

局部皮肤冷却

局部皮肤直接接触到低温物体,可以产生强大的局部血管收缩,局部皮肤血流量甚至减少为零。这种血管收缩作用依赖于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局部激活,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后α受体结合而实现的,不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而手脚是冬天最容易接触到低温物体的部位,这也是寒冷季节造成手冷脚冷的一个因素。

女性更容易手冷脚冷吗?

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这方面的确切机制还不是非常明确。更年期潮热是众所周知的,雌激素替代疗法降低静息体温约0.5℃。月经周期后半段(黄体期)体温升高0.3℃~0.5℃,女性服用口服避孕药时也可见类似的情况。因此,女性激素对于体温调节具有一定影响。由于无论在年轻女性还是更年期激素替代疗法中,单独使用雌激素表现为降低核心体温,雌激素应该可以促进皮肤血管扩张。孕酮则被认为可以抑制皮肤血管扩张为身体保存更多热量,因而被视为一种“产热”激素。因此,月经周期后半段体温升高被认为主要是孕酮介导的皮肤血管收缩导致的。

有一种理论认为,孕酮这种收缩皮肤血管作用可以保持更高的核心体温,更有利于孕育下一代。也就是说,部分生育期女性更容易手凉脚凉,但是,这些女性并非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容易患不孕症,怀孕后容易流产,而是恰恰相反。

提醒:

雷诺氏病和雷诺氏现象

有少数人在受到寒冷刺激时,手指、脚趾、耳朵等外周皮肤变成极度苍白和成蓝色,感觉麻木疼痛,之后或变成紫红色。也有人在感受到压力过度紧张或者手部用电钻等震动时发作血管的极度收缩。这统称为雷诺氏病。部分这种患者相对表现较轻,被称为雷诺氏现象。它约影响约3-5%的人口,妇女更多见。

在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见继发性雷诺氏现象。

其他器质性疾病

在一些血管性疾病影响肢体血液循环,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代谢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情况下,也可以出现手冷脚冷的情况。但是,无论是雷诺氏现象或是器质性疾病继发的手冷脚冷,通常程度更严重或伴随其他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应该引起警惕,但是,不在本文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