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史上最难大学生就业季

每年五六月,媒体都会出现这样一个标题,大学生最难就业季,可与大学生难就业对立的则是很多企业抱怨招不到员工,可见这是供需双方双难的局面。

我们先重新梳理下认知,当下的中国如同二十年前的美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导致就业岗位每年增加的数量面临减少。而工业化时期,由于出现大量岗位,高中生都很好找工作,大学生更是被企业疯抢的。于是很多人对于大学生就业的认知,还停留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对于高等教育的收益产生了过高的预估,这就造成了泡沫。

我们挤出泡沫,需要认清大学生人群对于企业的真正价值,我会做什么?企业需要我为其做什么?而很多学生,其实到了大四,还未想清这两个问题。前段时间,我跟一个做校园招聘的朋友聊天,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拿到学生的简历,然后卖给需要的企业,而问到简历内容的时候,有些让我吃惊,一般只看四点:名字、联系方式、学校、专业,有时候会加上一点性别。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在校学生的简历其实同质化相当严重,个人经历部分无非就是一些班级、社团活动,或者是参与一些比赛;而实习部分呢,也不过是去一家或小或大的公司做些打杂的事情;而如果通过学校把学生筛选出来之后,那些好学校的学生,大部分该有的什么英语、计算机、专业类证书,也基本成了标配,不用再刻意去看。

对于二流大学的毕业生,其实是有些不利的,引以为豪的校园经历,除非特别特别突出,否则基本上入不了HR的法眼。而在学历之外,另一点求职的隐含条件则是性别了,很多大学女生面临一个问题,读书时父母千叮万嘱不要谈恋爱,可是一毕业就开始催着相亲、早点结婚,这一现状用人单位当然也是知道的。HR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压低公司的人力成本,对于大企业而言,招人的整个环节,费用可不低,好不容易招进一个人,当然是希望其能为公司创造效益的,而不是等着结婚、生子、再来个二胎。好在生物科技的发达,越来越的职场女性,选择晚婚晚育,这才使女性的职场之路能够顺利点。

而企业为啥盯着四个基本指标,不看其他,因为看了很多学生之后,发现都大同小异,进入公司,基本都得重新开始,那何不选择那些基础好点,平均素质高点的呢?注意这里的重点,因为绝大部分学生的职场能力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企业第一位看学校,这里无疑是个突破点。

如果一个学生从大二开始做自媒体,写了三年的文章,有了些粉丝,出了本书,也熟练各个新媒体平台的玩法,他去找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一定不是靠学校胜出;吐过一个学生从0到1,做了个APP,有了几万日活的用户,他去做找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一定不是靠学校胜出。因为绝大部份大学毕业生能力平庸,所以企业招人只能看学校,而如果你的职业技能足够的突出优秀,相信企业是不会抗拒的。

不要觉得自己优秀了,可是学历不好,企业仍然看不到,当下正是信息壁垒被不断破除,而每个人可以尽情展示自己能力的时代,如果企业主看不到你,只能说明你优秀的还不够。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公平的,名校的毕业生,在中学时期比你付出的多,你如果不干于落后,只能在大学期间加倍追赶。

可惜大量的学生人群,认知觉醒的太迟,太晚才认清现状。通过操盘超级课程表、校导网两个项目,我意识到针对大学生人群的C2C职业咨询业务其实大有可为。而在商业化方面,针对985、211类高校人群,为B端企业提供人才定制服务;针对普通高校的长尾人群,提供职前教育培训实现直接盈利,目前看来也比较清晰。另外一点则是再加上企业的校园PR需求,提供综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这是个人看来较为理想的一种校园招聘业态,欢迎从业者们一起探讨。

最后老生常谈一句,不要想去用创业,逃避就业的压力,创业必定不适合大多数人,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者孙凌,资深校园市场专家,大学生成长导师,互联网商业观察者,每日分享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