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凌晨,河南省长垣县皇冠KTV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24人受伤,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监控视频显示,空气清新剂1分钟内连爆近10次。此事引发人们对日常所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空气清新剂不仅会爆炸,还有毒
如果不是长垣火灾,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河南省科学院陈荣峰研究员介绍,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也叫推进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的压力的产品。国外还有使用氮气、二氧化碳、低氧化氮气等代替抛射剂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根据燃点的不同,气雾剂和喷雾剂可分为不燃性、难燃性、微燃性、弱燃性和强燃性5个等级。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在出售这类气雾剂和喷雾剂时,必须标明其危险性级别。
其实,空气清新剂不仅会爆炸还有毒,这更是少有人了解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符实,它是靠香味遮掩异味。
市面上的空气清新剂样式很多,既有喷雾的,也有固体挥发和液体挥发的;香型也很多,从单花香型(茉莉花、玫瑰花、桂花、铃兰花、栀子花、百合花等)、复合香型到瓜果香型(苹果、菠萝、柠檬、哈密瓜等)、青草香型、“海岸”香型、“香水”香型(素心兰)等,不一而足。除了产品说明描述的“大自然空气”外,一些产品还特别强调有去甲醛功效。
其实,不论是哪种空气清新剂,都无外乙醚、香精等成分,罐装产品中还加入了丙烷、丁烷、二甲醚等化学成分。陈荣峰说,作为20世纪开始应用于环境卫生领域的一种化工产品,使用这种空气清新剂只能通过喷发弥散的香气来暂时掩盖室内异味,却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因为它的成分不能分解有害气体,难以真正清新空气。而人体吸入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后,很快被吸引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
空气清新剂实际是掩盖异味
药物依赖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的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像圆珠笔油和油漆清除剂中的溶剂,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消化不良、血尿、肝肿大的原凶,甚至还可以诱发癌症。
研究发现,甲醛可溶于水,一旦水分蒸发,甲醛又逐渐被释放到空气中。因此,水对甲醛的去除只是暂时的。但是有些空气清新剂在喷洒到室内后,室内的甲醛浓度的下降趋势比水要明显和持久。空气清新剂对其他空气无机污染物(氨、二氧化硫、硫化氢)的净化效果与甲醛类似,但对多数有机污染物(苯、二甲苯)几乎没有净化作用。
空气清新剂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通过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PM0.1)。
专家指出,空气清新剂实际上是掩盖了异味,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味,所以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更为严重的是,现已在空气清新剂中发现了苯系物(如苯、甲苯等)。因此,除非特殊需要,建议居民为安全起见,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
室内或车内慎用空气清新剂
专家建议公众正确认识空气清新剂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危害。在夏秋季节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季节,非必要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空气清新剂。即便必需使用空气清新剂,也应注意以下四点:室内或车内有婴幼儿、哮喘病人、过敏体质者及过敏性疾病的人时应当慎用;喷洒或点燃空气清新剂时,最好暂时撤离现场,待大部分气溶胶或颗粒物质沉降后再进入室内,进入前应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为厕所和浴室除臭,应选用气体空气清新剂;如果发现车内有异味,车主应及时到汽车美容店进行消毒和除味。驾驶半年内的新车应经常开窗通风,以释放车内有害气体。
空气清新剂到底能否使用?专家特别强调,并不能认为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他只是建议,室内或车内的空气,如果没有很大感官上的不适感,建议最好慎用空气清新剂。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