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兵为何要戴"红领巾"?

在冷兵器时代,盔甲的重要不言自喻。中国在汉之前,基本使用皮甲,这是因为当时的刀剑多为青铜所制。

秦皮甲


汉朝建立以后,铁制武器普及,铁甲也逐渐成为主流。汉代的甲多为玄甲,就是像乌龟壳一样的甲,当时盔甲在肩膀位置开始出现盆领,整体形制比较简单。

汉代玄甲

到了宋代,应该是中国最早将盔甲完全制式化的朝代,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盔甲防护最严密的时期。之前的“两当铠”、“明光铠”,到此时,都已经成了过眼云烟。

此时,周边游牧民族的崛起已经无法抵挡,他们也不再是汉唐时期“未教化”的蛮夷,而是有着比中原更先进科技的民族国家。

从史籍记载中看,当时在中原汉人周边的民族,在冶炼技术等方面已超越中原,如所谓的“镔铁”,应即是大马士革钢,还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源自青羌的冷锻技术,以及用这种技术制造的“痦子甲”,都比当时的中原先进。这应该是由于许多从西亚和印度传来的新技术,首先被周边民族掌握了。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中原对兵器甲衣的制造技术也被迫进行了大幅的提高。

按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当时宋军盔甲的形制已经制式化,并且已经完全摆脱了五代之前盔甲由众多部件组合,一件一件披挂上身,最后以束甲绦捆扎结实,像只粽子的状态,而是制成完整一件“穿着”上身了。以《武经总要》中绘制的步人甲为例,当时一套盔甲分为三部分:头鍪顿项、身甲、披膊,穿着之后只需简单扎束即可,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运动过后“盔歪甲斜”的情况,这可以从众多存世的宋画中求证。 

宋代对军队的盔甲样式、甲叶多寡、重量、马具装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如《宋史·兵志》中记,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曾规定士兵全装甲的总重量不得超过50斤,身甲甲叶数量为1825片,并对每个部位的甲叶数、重量以及每片甲叶的重量,都作了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盔甲中对颈部防护的变化。从秦汉时期的盆领开始,盔甲对颈的防护一直是个难题,当时的头盔少有护颈,一般都使用盆领,但盆领若造得太小,作用有限,若做得太大,则影响视线,不利于作战。而颈部却一直是盔甲防护最薄弱之处,取敌首级毕竟就是要从此处下刀的啊。到了宋代,盔甲护颈加长加宽,对颈部的防护有了较多的考虑,也让头盔更加美观,其形制可以参考日本电影中的样式。

宋代铠甲

由于宋代盔甲中的披膊为短衣形,与现代女性曾流行的短上衣颇为相似,较之前代更大更重,甲叶的数量也更多,而头盔护颈的加长,也使得护颈与披膊的摩擦加剧,不仅头部难以转动,也造成盔甲更易损坏。而解决之道却如此简单,就是戴上“红领巾”,在肩头披红布一块,不仅美观,也解决了头盔与披膊互相摩擦的难题,一举两得,当然,将领们应该是用披风吧。 

披着红巾的宋朝将士们,骑着披挂宋代制式鲜红马甲的骏马,驰骋在疆场之上,何等威武!可惜,战争并不是只靠武器装备就能取得胜利的。宋代畸形的兵制,以及对军队的轻视,再加上周边民族的崛起不同于往日,失去了所有可以养马疆土的宋代军队,尽管穿着有史以来最完善的盔甲,在战争中依然难有作用,仅仅一个“小冰河期”的来临,就将大宋推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