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迎来“冬至”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最长。
冬至,在很早以前就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了。“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压岁”等。早在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相反,阳气则从此开始萌生。可见,“冬至”起源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阴、阳象征生命的平衡与协调,古人相信“冬至”来临之时,正是“阴”的黑暗力量与阴寒本性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只因“阳”的光明与温暖将会逐渐取缔“阴”的饥寒本性。故诗人杜甫有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因此,“冬至”又是一个下调与和谐的欢乐时刻,同时也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冷的时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间有“不过冬至不冷”之说。我国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这一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的最冷季节。常言说的“数九寒天”,也就是这个时期了。
“冬至”节气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冬至”前,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最少,但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故这时温度还不是最低的时候。“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虽日照逐渐增多,但地表热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气温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下降。
(作者:高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