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车主分两种,一种把汽车当交通工具,一种把汽车当生活伙伴。前者是实用主义者,后者带点浪漫主义的调调。
把车当朋友看,难免惺惺相惜,在用车、养车上费心费力,时不时还可能动点小感情,于是就会被实用主义者嘲笑。
“我的车我平时都是供起来的,遇初一十五都要上香的,在小路和脏的路上也都是我背着车走,只有在平坦无车而且干净的大马路上我才开一会儿……”
“把车供起来”,这是跟帖时最常见的嘲笑话题之一,意在挖苦车主对车子过于操心。确实,对车比较看重的人,常常会在一些事情上纠结,比如要不要热车、怎么磨合、AT怎么挂挡、加多少号的汽油等等。在把车当工具的人看来,这属于杞人忧天,车只管开就好,哪来这么多破事儿?
但这些“破事儿”正是乐趣的源头。
汽车不但是交通工具,也是成(年)人玩具。小孩子玩儿玩具汽车,成年人可以来真的,从真实的汽车上获得乐趣。如果买车单纯只是用来代步,实在是极大的浪费,汽车能带给我们的福利,绝对不是把人从A点运送到B点那么简单。
代步和运输,是汽车乐趣的第一个层次。
这是汽车设计的初衷,也是汽车最基本的功能。“操作简便、动力充足、安全可靠”(亨利·福特先生语),这是一辆车应有的基本素质,汽车给人类“当牛做马”,把他们带到想去的地方,让人感觉到出行的便利——从实用主义角度看,汽车的功能就是这样。
但事实上,没有人只把汽车看成工具,包括那些自以为特别实用主义的人。汽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特别复杂、含义特别丰富的商品,人们在选择汽车时,头脑里想的绝不仅是它的工具属性,款式、品牌、档次、做工、配置等等方面都在左右着他的购买选择。
面子,是汽车乐趣的第二个层次。
汽车的档次,往往跟人的社会地位是关联在一起的,在中国这样的新兴汽车社会,尤其如此。汽车代表脸面,所以,不少人会尽可能选择档次高的汽车,以便能体面风光地出现在亲朋好友面前,接受旁人艳羡的目光。
这方面的乐趣,虽然说起来比较俗,但却非常实际,可以直接给车主带来良好感觉。
装饰和加装,是汽车乐趣的第三个层次。
装饰汽车,就涉及人类喜好玩乐的天性了。在车上加装各种新东西,车主的心理动机并不完全是想提升车子的功能,而更大的满足在于折腾过程中的小刺激,和折腾完毕之后的成就感。
车身贴拉花、挡把挂珠串、方向盘缝套、中控位贴纸、仪表台摆件,这些装饰主要是为了“美”;玻璃贴膜、漆面封釉、座椅加套、地板加垫、车顶加架,这不光是为了好看,还附带了一定功能性;大屏导航、音响升级、全车隔音、倒车雷达、底盘装甲,这就“升级”了原车的功能。
刚买新车时,当然免不了动脑筋加装各种装具,不少车主的兴趣还会一直延续下去,过段时间就琢磨着在爱车上搞点新意思。搞着搞着,难度就会升级,开始是找师傅装现成的东西,后来就琢磨自己动手,甚至承担起研发工程师的角色,着手为自己的爱车设计加工新的零部件——我就见过不少人切割其它车型的大屏一体机,以便装到自己车上,更有强人会自行追加行车记录仪甚至全景影像之类的新功能。
小女孩儿不断为芭比娃娃添点新衣裳、换双新鞋子,大人们在自己的车上捣鼓来捣鼓去,意思大概也差不多吧。
精心养护并感受机械之美,就进入了汽车乐趣的第四个层次。
各种装饰和加装,属于汽车的“周边”,而一辆汽车,本质上还是一种机械,悉心感受机械的运转,并努力保持机械方面最佳状态,更能让人着迷。
说实话,汽车是我们普通人能买到的最复杂的东西了,它是一个机械、电子的超级集合体,对于一个车迷来说,其中有太多可以仔细玩味的方面。
如果沉迷于驾驶乐趣,就升入了汽车乐趣的第五层次。
这里所谓驾驶乐趣,指的不是开车带给我们的“自由移动”的乐趣,而是与平时我们所说的“操控性”有关。这种乐趣不在于你开车跑了多远,而在于你开车时感觉到的汽车强劲的动力和对汽车随心所谓的控制。
这个话题比较复杂,用语言难以描述,我能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人车合一”。鉴于我开的车档次不行,对“操控性”之类的专业方面不敢妄言,但正所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开性能车有开性能车的乐趣,我们开个买菜车,细细品味一下它的动力、转向,偶尔跑个弯弯曲曲的山路,也可以乐在其中。
“朋友一生一起走”,这是汽车乐趣的最高层次。
就我所知,爱车之人不少,产生过把爱车养一辈子的念头的人也不少,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不多。
这跟我们的国情有些关系,比如我们独特的环保法规会让车子强制淘汰,比如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存放老车的车库(新车都没地方停)。
条件虽然艰苦了一些,但我还是看到有些人对自己的爱车不离不弃,买新车后,还想方设法去安置好自己的老伙计。每当遇见这样的车主,我都肃然起敬,并自惭形秽——我也曾有过自己的旧爱,但在那一刻还是无耻地选择了放手。
国内也有了一些老爷车藏家,但远远没有蔚然成风。而一些欧美国家,不仅仅是收藏家在玩儿老爷车,就算普通百姓,也有不少人珍藏着自己的老车,如果有祖传老车,更是一件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