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峰之死的片段是这样的:
【耶律洪基回过头来,见萧峰仍一动不动地站在当地。耶律洪基冷笑一声,朗声道:“萧大王,你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曾与陛下义结金兰,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既不忠,又不义,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举起右手中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右臂回戳,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心口。
这一段的前文是这样的:
众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师,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既无万里征战之苦,又无葬身异域之险,自皆大喜过望。契丹人虽骁勇善战,但兵凶战危,谁都难保不死,得能免去这场战祸,除了少数想在征战中升官发财的悍将外,尽都欢喜。
耶律洪基心中一凛:“原来我这些士卒也不想去攻打南朝,我若挥军南征,却也未必能一战而克。”】
我认为萧峰就是被这句话逼死的。有人说:萧峰被宋国驱逐,被辽国驱逐,阿朱死后,萧峰生无可恋。其实根本没这回事。请看萧峰辞官逃跑的片段:
【萧峰一声长啸,向城内朗声叫道:“你们去禀告皇上,说道萧峰得罪了皇上,不敢面辞。皇上大恩大德,萧峰永不敢忘。”他揽住阿紫的腰,转过身来,只要一跳下城头,那就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再也无拘无束了。
心下微微一喜,正要纵身下跃】
萧峰辞官时,根本没打算自杀,也没生无可恋,甚至对未来自由的生活感到“微微一喜”。还有一个片段是阿朱死后,萧峰带阿紫在辽国评判的片段:
【萧峰纵马驰近她身边,见她苍白的脸上发着兴奋的红光,经她身上的锦绣衣裳一衬,倒像是个玩偶娃娃一般,又滑稽,又可爱,忍不住哈哈大笑。
阿紫脸有愠色,嗔道:“我跟你说正经话,有什么好笑?”萧峰笑道:“我见你穿着这样的衣服,像是个玩偶娃娃一般,很是有趣。”阿紫嗔道:“你老当我是小孩子,却来取笑我。”萧峰笑道:“不是,不是!阿紫,这一次我只道咱二人都要死了,哪知竟能死里逃生,我自然欢喜。什么南院大王、楚王的封爵,我才不放在心上,能够活着不死,那就好得很了。”】
萧峰对于和阿紫一起死里逃生不禁开怀大笑。这是生无可恋吗?明显不是,萧峰对和阿紫在一起的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欣喜。其实萧峰自从去女真部落,给阿紫疗伤时,就不想死了。这是萧峰一生最快乐的时刻,没有江湖恩仇,民族大义,身边只有淳朴的女真人,和阿紫无忧无虑地生活。萧峰甚至在帮助宋人退兵前,也没想死,还回忆起和阿紫在女真部落的生活:一生最快乐的时刻,打算回女真部落。下面是原文。
【萧峰深知耶律洪基的性情,他今日在南京城下为完颜阿骨打打败,又给他狠狠辱骂了一番,大失颜面,定然不肯就此罢休,非提兵再来相斗不可。女真人虽勇悍,究竟人少,胜败实未可料,终究以避战为上,须得帮他们出些主意,又想起在长白山下的那段日子,除了为阿紫治伤外,再无他虑,更没争名争利之事,此后在女真部中安身,倒也免却了无数烦恼,便道:“兄弟,这些中原来的英雄豪杰,都是为救我而来,我将他们送到雁门关后,再来和兄弟相聚。”】 萧峰的自杀不是计划的,他根本没打算自杀,而是临时起意,就是被耶律洪烈激死的。
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耶律洪基看到停战后,辽军欢呼,发现辽军不想打仗,自己未必攻宋成功时,这样说“兄弟,我终于明白了你的心意,你这样做并非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而是为了我契丹子民免受兵难之苦,罢了罢了,是非成败转头空,我们还是兄弟,将来带阿紫再来相聚。”
听完这些话后,此时的萧峰还会不会折箭自尽?
他应该会这样想:原来大哥是理解我良苦用心的,我扪心自问,也并没有丝毫不忠不义。日月可鉴,我的确对契丹、对大哥忠心耿耿!能促成两国和平是我毕生幸事,得到大哥理解也令我无比快活,我本来是打算以死谢罪的,现在我到底该不该自尽呢?萧峰明显不会自尽了。萧峰自尽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因为不自杀,除了证明自己没背叛辽国,伤害不了任何人,自杀其实是害人害己,阿紫殉情,没履行对阿朱照顾阿紫的诺言,也没珍惜阿朱舍弃性命换来的生命。阿朱最大愿望就是萧峰和阿朱好好活下去,结果萧峰亲手毁灭了阿朱的一切。萧峰对不起阿朱,也对不起阿紫。其实萧峰爱阿紫,下文会有分析。阿紫那么爱他,他却不敢承认,还是为了道德圆满,因为阿朱的遗言:“好妹妹,以后,萧大哥照看你,你……你也照看他……”,就是撮合两人结合,让自己最爱的两人,相互照顾,好好活着,萧峰和阿紫结合根本是阿朱的意愿。萧峰却认为爱阿紫是有负于阿朱,其实不是有负于阿朱,这是阿朱的愿望,而是有负于自己心中的道德。
萧峰的人生追求就是道德完美。忠义仁孝,侠义情义什么都不能少。这也是我们把他当大英雄的原因。可萧峰却不懂道德的目的:让大家好好活下去,在追求道德伦理时,毁灭了爱自己的人,也毁灭了自己。不知道萧峰地下有知,看到阿紫挖掉双眼殉情时,有没有悔恨,阿朱最爱的萧峰阿紫都死了,自己爱的阿紫也死了。其实小说中金庸已经借旁人之口,提醒了萧峰。但萧峰没有醒悟。金庸的小说之所以那么好,是因为金庸赋予了小说人物灵魂,故事发展由小说人物推动,作者也控制不了。下面就是金庸因为怜悯他,让他不要执着于道德伦理,一次次提醒他的片段。
【比如在杏子林中,赵钱孙说过:
「可笑啊可笑!汉人未必高人一等,契丹人也未必便猪狗不如!明明是契丹,却硬要冒充汉人,那有什么滋味?」
但萧峰参不透这一层,当时他只觉得契丹人就是禽兽一般,自己无论如何不能是契丹人。
少林寺中,萧峰在窗外听恩师玄苦如此解释冤仇:
「小弟受戒之日,先师给我取名为玄苦。佛祖所说七苦,乃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小弟勉力脱此七苦,只能渡己,不能渡人,说来惭愧。这『怨憎会』的苦,原是人生必有之境,宿因所种,该当有此业报。众位师兄、师弟见我偿此宿业,该当为我欢喜才是。」
这道理玄苦临死前明白,萧峰在窗外也听见了,领悟了吗?
雁门关外,阿朱见他神色凄苦,不禁伸出手去,握住他的手掌,安慰他道:
「乔大爷,你又何须自苦?种种事端,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你只要问心无愧,行事对得住天地,那就好了。」
阿朱的智商不在黄蓉之下,但这句话萧峰半句没听进脑袋里。否则也不会觉得对不起大辽和结义兄长,被耶律洪基言语一激,就自寻死路。
再举一个例子,天台山上,智光大师临死前写在地上的话,其实大有禅意:
「万物一般,众生平等。圣贤畜生,一视同仁。汉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荣辱,俱在灰尘。」
而萧峰瞧着地下这八句话,怔怔出神,心想:
「在佛家看来,不但仁者恶人都是一般,连畜生饿鬼,和帝皇将相亦无差别,我到底是汉人还是契丹人,实在殊不中道。但我不是佛门子弟,怎能如他这般洒脱?」
这时候阿朱又说了:
「其实你是汉人也好,是契丹人也好,又有什麽分别?江湖上刀头上的生涯,想来你也过得厌了,不如便到雁门关外去打猎放牧,中原武林的恩怨荣辱,从此再也别理会了。」
而且阿朱也表明心迹,说「有一个人敬重你、钦佩你、感激你、愿意永永远远、生生世世、陪在你身边,和你一同抵受患难屈辱、艰险困苦。」
小镜湖畔一掌打死阿朱,可惜阿朱临死前交代他的话,估计还是没当回事儿:
「大理段家有六脉神剑,你打死了他们镇南王,他们岂肯干休?大哥,那易筋经上的字,咱们又不识得……」
最后在少林寺藏经阁里跟慕容父子对峙,扫地僧问过萧远山:
「慕容少侠倘若打死了你,你儿子势必又要杀慕容少侠为你报仇,如此怨怨相报,何时方了?」
萧远山经历大生大死,终于参透:
「弟子生平杀人,无虑百数,倘若被我所杀之人的眷属皆来向我复仇索命,弟子虽死百次,亦自不足。」
然后还让知客僧告诉儿子,「他尘缘已了,心得解脱,深感平安喜乐,今后一心学佛参禅,愿施主勿以为念。萧施主在大辽为官,只盼宋辽永息干戈。辽帝若有侵宋之意,请施主发慈悲心肠,眷顾两国千万生灵。」
而慕容博也说:
「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
少林寺一事了结以后,哲罗星问波罗星是否回天竺,波罗星微笑道:
「师兄怎地仍是参悟不透?天竺即中土,中土即天竺,此便是达摩祖师东来意。」】
以上这些话语,萧峰大概都没明白到底是何意吧?在他心中道德伦理大于天。另外我不认同金庸的佛学观点,但我认同他不要执着于世俗道德伦理的观点。金庸在天龙中已经有反武侠的意向,终于最后写了鹿鼎记这部反武侠小说。但世俗道德伦理,已经刻进了萧峰脑袋里,他注定走向悲剧了。
萧峰英雄盖世,却被世俗道德所毁灭。这才是金庸想表达的。在鹿鼎记中,金庸彻底地反武侠了,也彻底不写武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