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不少人的微信、微博都被一组名为《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漫画刷了屏。作者“伟大的安妮”用自己艰辛的创业梦想,给众多网友熬了一碗浓郁的心灵鸡汤。不少网友被深深打动,感到正能量满满。
其实心灵鸡汤的流行,已经颇有些年头了,早的不说,70后、80后、90后成长的过程中,都喝过不少。《读者》、《青年文摘》的小段子摘抄下来,用到作文里,那可是得分的亮点。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上总有各种转发图文消息让你在深夜思考人生道理。
表面上看来,心灵鸡汤似乎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爱这种东西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无论如何,鸡汤说的结果是好的,带给了人满满的正能量,能鼓励人们继续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但是鸡汤所传达的积极思维和乐观心态真的这么有效吗?
昨日,界面新闻刊载文章探讨心灵鸡汤的作用,其实,心灵鸡汤喝多了并没什么好处,反而会离目标离梦想越来越远了。
今天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心灵鸡汤似的励志语,书店的货架上,瑜伽工作室的墙上,地铁的广告上……近年来无数的研究在描绘乐观主义的好处,包括减少心脏病和中风,提高免疫力,提高工作绩效等等。
但是如果积极思维真的这么管用,为什么戒烟、减肥、找工作、定期健身依然这么难?如果积极思维能够使人们得到伟大成果,为什么我们还是很难达到人生和职业的目标?我们总是可以安慰自己,这不是最糟糕的,而这也逐渐让我们丧失了改变和进步的动力。
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研究员Gabriele Oettigen对积极思维研究了20多年。在她的新书《重新思考积极思维》的书中指出,那些心灵鸡汤所带来的积极思维,其实有它的反作用:当人们不停在幻想一个积极的未来时,这个未来在我们脑海里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个现实,而我们也就不再去为之努力奋斗了。
例如,一组实验对象被要求积极幻想自己成功戒烟,但在随后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他们戒烟的行动力反而更差了。原因就在于,在他们脑海里这个目标仿佛已经达成了。
这些实验对象的生理数据也同时证明了这个观点:当人们要朝一个目标努力时,我们的身体为帮助我们做准备,会吸收更多的氧气和养分,输送更多的血液,导致血压会略有升高。然而,如果你完全陷入对未来的积极畅想,血压会开始降低,这当然也意味着你感到过于放松,再也不会说做就做了。
那究竟怎样才能让心灵鸡汤变得更有效果呢?Gabriele Oettigen教授提出了一个“心理对比”的概念,即要想象目标实现前的重重困难,“只有既想象目标达成,也认识到面临的困难,才能真正成功。”
但显然,想象困难更需要勇气,“认识自己”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所有大众媒体都告诉我们要积极地思考,要摒弃任何消极的想法。因为困难的本质就是消极的,所以我们也天然地不去想困难——很不幸,我们的研究显示,这并不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Gabriele Oettigen教授说。
具体落实到行动上,Oettigen提出了一个可操作的办法,WOOP,即愿望(wish)、结果(outcome)、困难(obstacle)、方案(plan):首先发现渴望,然后想像可能的结果,接着确定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最后建立一个克服计划。
但当然,想象也并不一定全是坏事。Oettigen也列举了一系列想象可能对我们有益的场景,比如等待考试结果时,“此时你已经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了,想象可能是有益的,它能让你进入一个休息状态。”
同时,想象还能帮助你做各种思维尝试而不用付出代价。例如你是一名医科学生,你可能想过毕业以后在医院工作。但如果你仔细想想,那需要贡献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你充分考虑过以后,你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志向,从想当一名医生改为想在医疗行业里找一份有充裕个人时间的工作。在做这些想象的时候,你可以“越来越深地挖掘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最后,祝大家各种想象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