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U成立“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组,这意味着什么?
近日,世界天文学权威机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简称IAU)成立了一个全新工作组 ——“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组,该工作组由国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发起并担任主席。IAU现有50多个工作组,这是唯一一个由中国天文学家担任主席的工作组。
“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组页面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于1919年7月在比利时成立,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 多名天文学家参与其中,中国天文学会于1935年加入。“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组创始成员有16人,包括来自全球各地的多位天文学巨匠。
中国天文学家崔辰州博士是如何成为这样一支优秀队伍的“领头羊”呢?
谈到创立工作组的初衷,崔博士认为:“天文学是名副其实的“大数据”科学,每天由天文观测设备捕捉到的海量天文数据,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需品,也是宝贵的科学普及和教育资源。”
崔辰州博士
“过去由于技术限制,这些数据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分享,而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加速了学科发展和大众科普。”崔博士表示,“因此,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必须由数据、由新技术来驱动,通过互联网把国际、国内的专家以及广大公众连接起来。”
崔博士任职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可谓拥抱互联网新技术的先驱。早在去年,国家天文台就与国内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商阿里云达成了战略合作,并于今年年初成立了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为天文学这门古老学科引入互联网时代的最新血液。
2016云栖大会杭州峰会 双方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目前,我国从事天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仅有2000左右,队伍虽小但中国天文学界在过去十多年却一直身体力行,致力于天文科普、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2002年中国天文界开始建设的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是核心阵地之一,不管专业人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天文门户”获取观测数据、查阅信息、交流讨论及公众互动。
例如,中国虚拟天文台发起的 “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是国内首个天文全民科学项目,已经通过公众参与的力量,发现了6颗超新星和1颗新星。
“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
为了让更多用户能够更加快捷、安全的访问这个“天文门户”,目前中国虚拟天文台主节点已经迁移到阿里云,包括此前已先期上云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数据。
“15年前,我们只有一台从中关村市场淘来的电脑,作为对外进行信息沟通的装备。如今中国虚拟天文台已集成超过500TB的科学数据、1.5PB的存储能力、700多Tflops计算能力和100多种软件,搭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我国的天文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将加速起飞,奔向浩瀚宇宙。”崔博士表示。
(本文转载于头条号:科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