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 Zhuo是Facebook负责产品设计的副总裁。她最近在知名创业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关于产品开发的文章。其中介绍了产品建立框架、项目执行、产品评估、团队动力方面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值得学习。
执行
1.好的执行方法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得到可信的结论。
2.差的方式方法就是当尝试失败后, ⑴不能从中真正得到可以对未来项目有用的教训,(因为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失败。)或 ⑵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吸取了某个教训, 而实际上,用更优的方法可以在3个月内就可以得到同样的教训。
3.典型区分成功和失败的团队(的方法),并不是他们做事失败了(因为是不可能保证的一定成功的),而是他们是否能坚持一贯地实施。
4.在探索某个特定问题解决方案时,应该先广而后深。在进入倾向选择某些优胜方案(的思想)时,应先头脑风暴10个、20个,甚至50个方案。一般最先出现的5个想法都是想当然的。当你开始探索第11个、20个或50个主意时,创意在此刻就出现了!
5.当在呈现某个产品方案时,有人问“是否考虑过尝试用X来替代”时,你回答说“没有!”,这其实发出了探索过程可能不是很严谨的一个信号了。
6.可以利用观察、实验来筛选出头脑风暴里面一些最佳的方案来。(例如,从收集的方案中挑出前N个,设计制作成逼真的原型,把它们放在人们面前,看看他们对此的反应(用以评价方案的优劣)。)
7.当已经确认选择需要实施的某个解决方案后,就要根据一些假设条件来形成解决方案的框架——预想一下,如果产品制造出来,会出现什么情况?(例如“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保证城市每个居民都知道在周末当地发生的活动。我们假设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摘要来把信息传达到X%的居民。”)
8.应该不断地寻找方法,来回审视的假设。比如尝试在大街上找几个人沟通,看看他们是否能理解你的想法?针对目标受众做一个问卷调查来了解是否有足够的人对此想法感兴趣?又或者,能否建立一个能够得到明确结论的初级版本,哪怕它并不能呈现完整的愿景。
9.一旦你的假设有了明确的正面迹象,不要急于把试验结果立即发表出去,(因为你可能采用了捷径而得到了较快的结果。)相反,关于决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达到了最终的修饰和附加功能,是需要有目的性的独立思考得出的。关于测试的可接受程度和(产品成型)广泛输出的可接受程度应当是两个不同的标准考量。
10. 如果着手的是一个存在很多变数一个大的项目,应当尝试设法把它细分成许多个相对小的,独立的可以试验的子部分。不能走进这样一种陷阱:那就是你做了5个改变的尝试,但是最终得到一个坏的结果,然后还无法确定哪个(些)改变是失败的诱因。
无论最终项目成功或失败,都要事后做全面检查总结。得到了那些产品相关的教训?有哪些关于团队协作的方面的问题?以及将来做法要有何不同调整?然后,把这些心得和全公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