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锋八刀”也不行,说说刀剑类武器为什么无法对抗刺刀?

前几天,笔者所撰写的《日本学生练拼刺刀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仍沉迷抗日神剧!》一文发表后,有不少读者发表各自的看法与观点。其中台湾读者、研究冯玉祥西北军在武术训练等方面历史的庄翔聿朋友提出了非常中肯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关于大刀的运用有没有那么不堪,是可以讨论的。即文中“在正面战场,所谓‘大刀队’与‘破锋八刀’,其实都是在缺乏刺刀情况下的应急产物和‘宣传品’。根据真实的战史记载和现代复原,大刀怼上刺刀时的交换比都是惨不忍睹的”观点。

因为庄翔聿朋友看冯玉祥日记,冯玉祥军事要电,台湾国史馆的阎锡山档案宋哲元部电报,以及西北军相关回忆录。手枪队(俗称的大刀队)使用大刀“夜袭”,在天津打败李景林,后来长城抗战中效果是有的(当然损失很多,后来也有宣传渲染)。

对于庄翔聿朋友的意见与建议,笔者是很认同的。因为《日本学生练拼刺刀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仍沉迷抗日神剧!》一文限于题材与篇幅,对于包括抗战大刀在内的传统刀剑对抗刺刀的相关内容没有展开说明,可以算得上一种欠缺。

因此,笔者又与巨侠网友( 国际剑道联盟认证剑道三段、铳剑道三段)进行了一番讨论,并决定专门写文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当然,笔者要先说明的是,抗日先烈的牺牲与奋战是不可抹杀的,他们凭借着手中简陋地武器与满腔热血殊死抵抗现代化的侵略者,这是应该被我们所永远铭记的。本文则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巨侠网友认为,庄翔聿朋友也提到了大刀的战绩多体现于夜袭中。在趁夜色偷袭时,大刀这样的冷兵器在对手防备疏忽的情况下,确实能够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但是这种情况毕竟属于特例。在这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换了其他冷兵器也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

就面对面的阵地肉搏战来说,大刀的作用就显得差了许多。

第一、日军肉搏时两人一组,相互掩护,方寸间进退灵活,守间虚实转换很有效率。反观大刀,因为挥舞时需要的空间较大,所以基本上一人正面要面对至少一伍的日军刺杀单元,结果往往造成在整个战场上,抗日军队是多打少,但在实际交战上面是日军多打少。

▲晏阳,油画《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国家博物馆收藏

第二、再说刺刀的运用,其基本步法在一条直线上前后运动,双手持握枪身的中段和后段,力臂较长,枪身全部重量和加速度作用在枪间一点,这在物理学上来讲可以提供更大的力量和更灵活的反应。而大刀,无论是双手刀还是单手刀都力臂都相对在一拳到三拳间,这点就落了下风。大刀劈砍间的空隙也较大,很容易被对手拿住以小动作杀入。攻守之间刀身较短,需要大开大合的步法和挥舞才能弥补,这又为对手提供了更多的进攻机会。

▲晏阳,油画《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国家博物馆收藏

第三、我们知道,两点间最近的距离是直线,刺刀走的就是直线,正合了枪法中的枪扎一条线;而大刀的攻击主要是劈砍为主,先要一个动作把刀挥起来,再一个动作把刀劈下来才能完成攻击,这样就比刺刀单纯的刺击要繁琐了许多。

综上所述,我们就能看出刺刀和大刀的交换比是大概什么样一个情况了。另外顺便再说一下八路军的刺杀技术。八路军的刺杀术师从于日军,但是在编组上由日军的两人一组升级为三人一组,战术上是尽量围着落单的日军先打,这样效率就比日军高了不少。另外,八路的正规军和地方武装都缺粮少弹,所以崇尚白刃战,装备不起步枪就在队伍中编组长杆的扎枪(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照片中扛着红缨枪的土八路、老八路的比例远远高于背着大刀的人数。),依靠长度优势来抵消掉日军训练有素的单兵素质,这也是穷人的无奈之举。

至于笔者,在巨侠网友的意见基础上,也有自己的一些基于历史考证的浅见。

首先,说一下“大刀队”与“破锋八刀”。“大刀队”如庄翔聿朋友所说,其实是手枪队,依靠的主要是其装备的驳壳枪(我们俗称的盒子炮)和冲锋枪,以及手榴弹来杀伤敌人,大刀只是辅助武器。

至于“破锋八刀”,它确实是武林先辈所创立的,明显针对刺刀的一门武技。但关键问题是,如巨侠网友所说,刀剑类武器面对刺刀时,在技击方面的先天劣势,必然导致前者的训练成本远高于后者。也就是说,把“破锋八刀”习练得能对抗“铳剑术”,需要付出远超后者数倍的时间与精力。这就必然导致“破锋八刀”的训练成本远高于“铳剑术”。通俗地说,你练出一个能和“铳剑术”对打的“破锋八刀”舞者,对方已经练出好几个了“铳剑术”武者了。当然,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是说“破锋八刀”不行,而是刀剑对刺刀是处于劣势,毕竟武术是要建立在武器基础上的。这也是为什么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在刺刀普及后,也主要进行刺刀术的训练了。

至于敌后战场,这种武器上的劣势表现得更为残酷。根据一些回忆和记载,缺乏训练的民兵或者土八路(地方部队),攻击一个落单的日军,往往需要三个人一起冲上去。第一个人要拼死吃鬼子一刺刀,第二个人要趁机拼命抓住对方的步枪,第三个人才有机会干掉那个鬼子。也就是说用以命换命的方式,往往一死一伤才能杀掉一个落单的鬼子。可如果对面的日军三五成群,就需要几十个民兵或土八路才能在肉搏中不落下风;而如果一个小队的日军发动刺刀冲锋,可能几百个民兵都抵挡不住。

另外要说到的是,刀剑类武器与刺刀对抗,其实不仅仅是当年的中国抗日战场。在刺刀刚刚被发明和开始装备的17~18世纪欧洲,这种对抗已经出现了。其最典型的战例就是在詹姆士党叛乱(Jacobites Rising)中,苏格兰人对抗英军的两场战斗。

▲擅使阔剑(又称笼手剑)的苏格兰高地武士

在1689年7月27日的基利克兰克之战(Battle of Killiecrankie),擅用阔剑与盾牌的苏格兰高地人对抗装备着前装燧发滑膛枪与早期插入式刺刀的英军。结果苏格兰人趁英军齐射后,来不及装上刺刀的空隙,发动他们经典的“高地冲锋”(Highland Charge),从而击败了装备和数量均远胜于己的英队。据称英军有1000人被杀,500人被俘,而苏格兰人仅仅伤亡了两百人。

然而到了1746年4月6日的卡洛登之战(Battle of Culloden),苏格兰人对英军故技重施。结果被装备着前装燧发滑膛枪与套筒式刺刀,仅仅接受过两周刺刀训练的英军所彻底击败。英军官方数据是战死48、伤259,而苏格兰人战死1500多人,数百人被俘。

▲卡洛登之战(Battle of Culloden)

要知道,苏格兰高地人尚武成风,几乎各个都是阔剑(俗称苏格兰双刃大砍刀)习练者,结果依然于肉搏战中惨败于仅仅受过简单训练的英军刺刀。刀剑类武器面对刺刀的劣势可见一斑。所以在欧洲,刺刀很快就淘汰了当时欧洲步兵中的长矛兵。

▲A~C为插入式刺刀,因为需要插入枪口才能使用,所以容易脱落,而且影响射击,更会因为来不及装上刺刀而措手不及。D~G为套筒式刺刀,最大优势时不会影响射击,并随时能投入肉搏。此后刺刀发展为卡座式

其实在欧洲,在刺刀装备步兵的同时,也曾将大量的步兵佩刀配发给步兵作为辅助自卫武器。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实战检验,欧洲人发现,相对于刺刀,这些佩刀意义不大,所以要么取消,要么将其作为工具刀。

另外刀剑类武器面对刺刀最大的劣势就是前者是冷兵器,而刺刀是装载在步枪之上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战力鸿沟。而所谓日军拼刺时退子弹的说法,其实是对日军在拼刺时关保险的误解。日军在发动刺刀冲锋时,是非常重视发扬火力的。

根据记载,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的大刀队发动夜袭时,日军也是靠刺刀稳定住了局势,争取时间架起92式重机枪,击败了中国军队。

至于一些文艺影视作品所描述的,侵华日军玩什么“武士道精神”,傻傻地退了子弹,只跟中国军队肉搏的场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说到底,在现代战争中,格斗技艺和勇敢精神固然依然很重要,但想靠技艺和勇气去压倒火力与科技,已经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了。毕竟当年义和团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之后的人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