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建筑和清代建筑有何区别,竟让6000万打水漂?

说起三国城,可能大家会想到无锡三国城,那里是新《三国》的拍摄地之一,头些日子看新闻,说95年在山西某地耗资6000多万,也建了个三国城,二十多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游客络绎不绝,到现在的“城”里杂草丛生,本来推广三国文化是很好的。

看到这个消息,感觉还挺可惜的,可是继续看这条新闻,发现这件事中最搞笑的部分是,建筑的总体结构为仿明清皇宫式四周封闭合体建筑,难道三国人物集体穿越了?还是建造时认为游客都不懂,造个景点,加点噱头就能圈钱,所以也不用考证了?

虽说明清建筑有现成的可供参考,可三国时期的建筑也不是完全没有资料,那么三国时期的建筑和清代建筑有什么区别,且由我慢慢道来。

由于除部分石阙(用途类似于纪念碑)遗留外,三国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并没有留存下来,所以现在我们对于当时建筑的了解,主要源于墓中出土的陪葬品,现在还常有报道,说什么纸糊的iphone、豪车、大别墅,其实这种风气自古就有,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从古墓中出土的各种陪葬品,既有日常用品,也有建筑模型,比如河南灵宝出土的汉代三层望楼模型。

(图)汉代三层望楼模型

三国时期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石结构(当时已有企口砖和楔型砖)为辅,从文献中可以看到,汉代石结构可以用于建筑石室、石阙以及地下的墓室,在此基础上,三国时期甚至出现了石制地下室的记载,对于大型宫殿,砖石结构也取代了一些夯土台,成为宫殿的台基(房屋中砖材还会以墁地(砖、石铺筑在地面上)的形式出现)。

这种砖石结构还会和木结构结合,以夯土墙的形式作为承重墙来增加稳定性,主体结构依然为木结构,两者通过金属部件连接。

通过《魏都赋》中描写可以发现,三国时期木制斗栱层数较多,同时跳栱头与横梁十字相交,比起汉代时的结构,梁架组合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斗拱侧面的浮雕还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

在夯土台中,还会在土中加入水平方向的木骨作为加固。

(图)吴国末年墓中出土青瓷坞堡

三国时期建筑形式多承用于汉代,而汉代最有特色的当属瓦当,作为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质地较秦瓦为好,颜色多为灰色,亦或浅灰色。

此时的瓦当多为圆形和半圆形两大类,做工精细,出现了装饰有文字的新式瓦当,特点是于瓦当上分区划界,中心是乳钉、联珠,周围环绕铭文,其文字数目不定,有“长乐未央”、“永受嘉福”等样式,字体也有很多种,如小篆(此种较多)、鸟虫篆、隶书、楷书等,布局和谐匀称,显示出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

到了三国时期,瓦当上的图案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如兽纹、人面纹等图案。

(图)汉阳陵出土的长乐未央瓦当

我们再看一下整体的住宅风格,根据出土的画像石、砖,以及陶器、文献的记载可知,规模较小的住宅,除少数用夯土筑造的承重墙外,大多数采用木结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犹如一块弧度不是很大的瓦片扣在房顶)、攒尖五种形式,屋门既有在墙面正中,也有偏在一侧的,搭配或圆或方或长方的窗户,门窗业会加以装饰,如门簪、兽首含环、斜格花纹窗等等。

相比于秦时期的单栋高台型建筑,东汉时期已不同于西汉(延续秦时高台风格),东汉时期的多层楼阁大量出现,高台建筑被逐渐取缔,到了三国时期,楼阁建筑已相当普遍,一些多层建筑会在上层屋檐上加栏杆,不仅遮阳避雨,还可以形成一种自下而上收进的建筑形态,在观感上给人一种稳固且富于变化的印象。

在单体建筑结构发展的同时,庭院式布局发展相对成熟,这样也为复合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图)悬山式屋顶

一些规模稍大的住宅,则会以墙垣构成院落,汉朝建筑组群中沿用了春秋战国以来的传统,在宫殿、寺庙、陵墓外部建阙,这种用砖石或砖木混合结构,上覆单檐或重檐的建筑,增加了建筑整体的隆重感,贵族宅邸还会分院,建有木制回廊、花园苗圃,可通车马的大门,还有马厩、库房、车房等等。

根据《西京杂记》所载,西汉茂陵富人袁广汉的宅邸“茂陵富人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八九百人。放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尼,奇兽怪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其中致江鸥海鸥,孕雏产静,延漫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具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身不能遍也”

可见当时的建筑虽无繁复华丽的装饰,但是豪放朴拙,气势过人。

(图)《新三国演义》电视剧截图

说完外部风格,再说说房屋内部结构,从作用上看,主要有卧室、厅、堂屋和厨房等几种房间类型,大户人家还会有门房等用于宾客居住。

在内部设施上,由魏晋承于汉代席地而坐的习惯,所以卧室中常常会设榻、几案,以供日常待客起居,大户人家则会单独设有厅堂用于会客。南北方略有不同,北方由于寒冷多风,故以炕为主,床榻上多安放屏风、格架等,南方地区则相对温暖,多使用带有围屏或床屏的床(有些四角带有柱架用于摆放帷帐等)。

书案、食案(类似于现在的小书桌)比前代已加宽加长,样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跪在榻上,用书案书写,也是启功先生所讲执笔的一种佐证,因为那种三指执笔姿势可以使笔垂直于书案)。还有箱筒一类的家具则主要用于存放各种衣物、酒具、食具等等。

(图)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而清代建筑,建筑材料上大量使用砖石,节省了梁和柱等木材使用,无梁殿就是这种技术的体现,石材、竹材、苇草、白灰等建筑材料被开发利用。

装饰材料的范围也扩大了许多,如各类硬木、雕刻用木、铜件、金箔、玉石、油漆、琉璃等皆利用来美化建筑,同时墙面颜色比起汉代已大为艳丽,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

清代民居常见有合院式、厅井式等形式,例如北京四合院等,与三国时期民居多单体建筑式也完全不同。屋顶主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降低了斗拱的作用,采用了飞檐翘角的样式,使得屋顶椽条弧度更大,这一点上,就能看出三国时代与之有明显的不同。

同时屋顶上装饰有“五脊六兽”,以兽镇脊,以期避火消灾,虽然文献记载两汉已在斗拱栏杆和屋顶上的装饰铜做的凤凰,但是装饰性上远没有清代复杂华丽。

(图)五脊六兽(北方话中形容人百无聊赖)

清代建筑的门窗类型明显更加多元化,而且门窗棂格图案更为繁杂,许多图案已发展为套叠式(两种图案相叠加),彩画、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等方面都能表现出当时的装饰艺术水平,造型讲究、花纹细腻的桌、椅也是和三国时期最为明显的区别,这些都和汉代以致三国那种质朴大气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随着清宫剧的大量播出,人们对于清代建筑多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加上现在秦汉、魏晋时期的电视剧也逐渐增多,虽然未必都能还原当时的建筑风格,但大体不算太离谱。

虽然是在很多年前建起的“三国城”,但随着这些知识被了解,把仿明清建筑放在“三国城”的做法必然无法被大家所接受,随着经济发展,老百姓文史知识的提高,以后必然只有尊重历史,去大力还原历史的历史旅游景点,才能够留存、发展!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朔雪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