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的升旗,到工作时候的聚会,都是能逃就逃的人,以至于穿校服都是跟女生的换着穿,因为颜色比较鲜艳,穿正装从来都感觉很不自然,自己不愿意被归入一个什么类型之中,这种特别想与众不同的心,直到自己对心理学开始研究之后才逐渐被自己理解,接纳。人人都希望与众不同,但人人也害怕不合群的孤独感,我们竭尽全力的想不被别人影响,也同样费尽心思的想融入其中。这种矛盾的心理永远都存在于我们内心,只是看哪一方的力量强烈一些罢了。
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应该是向往集体的,在这里暂不展开为什么向往集体生活是生存选择以及集体无意识的遗传反应,而单独就仪式感与人们灵魂不安的关系与大家分享。
不要去误会灵魂这个词,通常把心灵最深处的东西,甚至把潜意识等同于灵魂,都是可行的。人类关于心理的探求从女娲用石头造人以来(科学的解释是从猿到人进化以来),就没有止步,所以,过去乃至现在的灵魂,就是说的潜意识。只是换了个科学的说法,去除关于灵魂里不太适应现代的一些含义,让经过实证科学教育观洗礼的人,让无法接受这永远也无法用仪器精确测定的,不能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描述,看起来更加真实而已。在这篇文章里的灵魂,我就直接跟潜意识划等号了。
能让自己内心安宁,有两点表面的功夫是必须要做到的(当然还有很多点,我觉得能get随便哪一点都是成功),对外界事物的把控感,与母体的融合感,这两点在人生轨迹里出现的时间与频次越多, 那么内心安宁的时刻就越多。
对外界事物的把控感,我们通过学习技能,技巧,规范自己的言行等方式来获取,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科学的方法,比如从读书的时候起,就给大家制造出一个认真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氛围,让学生把控好自己的学习,成年之后,给大家制造出一个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的氛围,让人们把控好金钱(事实是被金钱把控),用计划与规划,来把控未来,用掌握金钱分配,来把控他人,以抵消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向外控制的方式,这种方式若发挥不好,就出现了现在社会无产阶级焦躁不安的主要因数,不得不承认,获取把控感是带来灵魂安宁的一个好方法。
与母体的融合感,我们也有很多方式的表现,比如婴幼儿时期的主要来源就是母亲的怀抱,随着年龄的的增长,衍生(泛化)出了很多其他形式,与大自然的亲近,参与集体之中,发展与他人的友情,乃至爱情,信仰宗教,等等,都是获取融入感的好方式。
而仪式,却是包含了把控感与融入感最统一的活动。从古代的自然崇拜开始,我们由部族的巫师带领全部部落的人,虔诚的做着规定的每一个动作,给人一种只要自己把控好这些动作与步骤,就能获取五谷丰登,家人平安,部族兴盛,在祭祀的时候,几乎都会很认真的去完成自己那一部分,也自然的感受到了融入母体的安宁,而这里的母体,就是集体意识与神灵揉合到一起的。那么对于只有单个人完成的个体仪式,是不是就不能体现融入感呢,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有一个他者以神性的方式出现,那么这个他者就能视为一个母体,所以当我们完成以个人表现为主的仪式时,同样会有一种回到母亲怀抱的踏实感,比如一个人完成的对上帝对祈祷,对神灵的诉求。这种仪式,以衍生出大众所熟悉的茶道为例, 茶道多时候都可以一个人完成的,用刻板的很多步骤,去完成本来可以两下就能喝到茶水的行为,正是仪式在生活中的运用。
专注而无杂念的去做一件事情, 演奏一首歌曲,做一道菜,洗一间衣服,步行,都可以视为一种仪式,而现代所以缺失的仪式,大多是在做饭的时候想着这事好辛苦,不饿绝对不想煮,工作的时候想着,怎么还没干完,我还要去看电影。正是这种仪式感的缺失,让自身的灵魂不得安灵,表现出害怕孤独,总在找事情填补时间,手机已经无法两小时不看,等等心理亚健康的症状。
社会在发展,可灵魂却在失守,朋友们,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