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搭理他,他就是那种人。”
“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我是学渣我怕谁!”
“你说的就是那个猪头啊,我知道我知道……”
相信我们从小到大,没少听过这些话,身边也布满了“那种人”、“这样的孩子”、“学渣”、“猪头”、“女汉子”等各色人等。
何为贴标签?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把人的性格高度概括的行为,称为“贴标签”,就好比我们给商品贴上标签一样。商品的标签揭示的商品的性质,而人的标签揭示了人的性格。
我们是喜欢给人贴标签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大脑的管理,如果给一个人的标签是“好的”,那我们就会愿意与他亲近,会节省很多精力去戒备。如果一个人的标签是“坏的”,我们就会离他远一些,以保护自己不被“坏人”伤害。
我们的大脑每天要接收太多的信息,处理太多的事情,贴标签的本质就是把握一个人的核心特点,以便于自己快速判断如何与他人相处。
这是与生俱来的本事?
(图片来自网络)
贴标签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事,婴儿生下来就会给身边的各种事物贴标签:乳房是温暖的,妈妈的怀抱是亲切的,狗狗是友爱的…
所以乳房过来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去吮吸、妈妈抱起的时候会立马停止哭闹、与狗狗在一起感觉到安心无害…这都是他经过判断以后的行为反应。
长大后我们依然会贴标签,给别人贴,也会给自己贴。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自嘲“我就一学渣,跟他们那学霸没法比”。“学渣”是给自己的标签,“学霸”是给别人的标签。
给别人贴标签是为了让他人在自己脑中的印象固化下来;给自己贴标签是为了让自己在别人脑中的印象固化下来。
贴标签的“副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固化节约了大脑进行分析判断的成本,但是与此同时也带了一个“副作用”——刻板印象,就是标签一旦打上,就很难改变,这有可能会造成对他人的错误认知。
比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给所有柔软的、细长的东西都打上了“可怕”、“会咬人”的标签,从而对井绳产生错误认知,井绳“躺枪”。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听到别人说“其实他不是这样的”,我们会立刻回嘴“那他是哪样的?”然后以各种理由去反驳,以证实“他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标签的强大力量。
贴标签的“暗示”功能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不仅有识别的作用,还有引导的作用,也就是我们说的暗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就是来到一个小学,要通过一个试卷在1-6年级的学生中选出天才,第二天罗森塔尔提交给老师一份名单,8个月以后回访,发现名单上的18名孩子的表现确实优于其他同学,校方很惊讶,要求罗森塔尔公布试卷,罗森塔尔说:这些孩子都是我随机选的,我根本就没看试卷。
那为什么这18名孩子会异于他人?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当罗森塔尔把名单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们肯定是诧异的:有的学生并不突出呀,怎么会是天才?但是在“他们是天才”的暗示下,老师给予了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而孩子则敏感的捕捉到这种关注,给予积极的回应,久之这些孩子就果然长成了“天才”的样子。
反之,如果我们给孩子贴上“笨蛋”、“猪头”的标签,那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变成笨蛋、猪头。
如何面对”贴标签本身?
(图片来自网络)
Tips
我们如何对待贴标签这件事情呢?贴标签是人的本能,它可以简化我们的生活,不贴标签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怎么贴。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不能随便贴。
标签对人的影响很大,切忌鲁莽武断,无论给别人贴还是给自己贴,都要做到“一观二感三思考”。对别人的话就是先观察,观察对方的言行,然后再考虑自己内心的感受,最后再三思考以后产生的印象就会相对客观。而对自己贴标签也是如此,先觉察自己的言行,二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感受,最后做出结论。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多贴积极标签。
标签反映的是“你眼中的他”,虽然看到的是“他”,反映的却是你的内心,这有个专业的名词叫“投射”。如果你内心是阳光的,积极的,那么你看到的他人也是阳光的,积极的,你身边就会聚拢一些阳光的积极的小伙伴,这也是“万有引力”法则。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标签也需要调整。
标签一旦贴上难以改变,而人却是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怀着开放的心态,欣然接受别人的改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及时调整标签。就如同罗森塔尔实验中的老师,以积极的暗示鼓励他人,自己也得到了积极的回报。
编辑:胡小雨
(专家:杨玉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jial@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