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让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求而不得,得而不惜。当你询问“我怎样才能让他喜欢上我”的时候,众多网友会金字良言的劝诫你“不要去试图改变别人,要先改变自己”,可是却从没有一个人会大大方方的告诉你,为什么人们总是想着去改变别人,而不是改变自己。
一、他怎么会这样做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也就是说,当我们与别人互动的某件事情不能按照你预期效果顺利进行的时候,我们就会第一时间去关注别人的行为,会不自觉地问“他怎么会这样做?”而换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时候,会大多数归咎于“运气”。
二、我是对的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到,人们都有保持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希望维持合理的高自尊。即认为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高尚的。人们看待世界有其独特的方式,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这种想维持有利的自我形象的潜在需要。如果让人们在扭曲真实世界以满足维持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和真实地反映世界之间做选择,人们常选择前者。
比如,一对情侣正在闹分手,分手的原因是男友占有欲太强,分分钟怕女孩逃脱了他的掌控,而男友却将分手的理由归罪于女朋友没有充分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去承认自己的嫉妒心和占有欲把女孩赶走这一事实。他这样理解的目的是可以让自己好受一些。坦白承认自己重大的缺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要付出错误看待世界的代价。当然,这种扭曲的后果就是永远不会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他可能在另一段感情里重复同样的问题。
所以,在事情发生之后,当你笃定认为自己是对的时候,最好再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真的没有为了维护自我的自尊取向而自欺欺人?
三、人人都有控制欲
有研究证明,人们必须要觉得自己能够控制环境。当人们感到自己失去控制力时,譬如认为对周围所发生的好事或坏事无能为力时,将会导致许多重要的后果。
那么什么是控制欲呢?掌握住对象,不使之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比如,当你看到办公室里的男同事正在抽烟的时候,你要是觉得很难闻,会不会希望对方不要抽烟了,因为厌恶,所以想去制止。而制止本身就是一种控制行为。而导致人们产生控制欲的原因是害怕和恐惧,害怕失去掌握,所以造就了人类的控制欲。
综上所述,为什么人们总是想去改变别人,而不是改变自己?因为人们都试图去解释别人的行为,而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主要将问题归因于个人的性格等原因,同时,为了满足保持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总是愿意相信自己是对的。又因为害怕失去掌握环境的能力,所以拼命想要去改变对方,以使对方进入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
(作者:肇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