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州,唐朝时隶属剑南道,地处大唐帝国和吐蕃王国的边境,治所在今天四川汶川西北的薛城镇:
“其地南界江阳,岷山连岭而西,不知其极,北望陇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若在井底。地接石纽山,夏禹生于石纽山是也。其州在岷山之孤峰,三面临江”。
维州既是一个险要的地方,也是一个大唐和吐蕃频繁争夺、几度易手的关键地方。
《孙子兵法》说:“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维州,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争地”。
01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秋的一天深夜,维州城。
吐蕃军队趁着夜色,已静悄悄地掩至城下。夜色中望去,山城维州孤立于岷山山峰之上,高大的城墙三面临江,犹如一个孤独的巨人,默默地审视着大批的不速之客。
只见吐蕃军前,闪出一位老者,对着城门撮起嘴唇,发出哨音。等了半晌,正当吐蕃主将打算低声责问老者时,沉重的城门突然洞开,火把亮起,两个年轻后生一左一右,招呼大军进城。
就这样,大唐、吐蕃反复争夺多年的咽喉要地——维州城,当晚失陷。
而为了这一天,吐蕃人已经等待和准备了,二十年。
这次吐蕃是大举出兵,史称:“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
顺便提一句,这个“高适”,就是我们大家认识的那个著名诗人高适。官场最得意的唐朝诗人,没有之一。
把高适打了个措手不及之后,吐蕃人并未就此止步。
他们从维州出发,一路向东,在冬十月,经泾州(甘肃泾川)、邠州(彬县),兵锋直指长安。偏偏泾州刺史高晖又投降了敌军,并亲自作为向导,导引蕃军深入内地,直抵长安近郊,“京师震骇”。
(图)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仓促之下,唐代宗派出了大将郭子仪,前往咸阳抵挡。可是由于此前朝廷对于郭子仪的猜忌,郭子仪已经处于“闲废日久,部曲离散”的状态,说穿了就是个光杆司令。
等接到命令再临时召募,堂堂郭子仪居然只“得二十骑而行”。
然而敌军却非常强大,“吐蕃帅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馀万众,弥漫数十里,已自司竹园渡渭,循山而东。”
明显的寡不敌众。
郭子仪到底不是神,没能抵挡住进攻,被吐蕃军队攻入了长安城。“上方治兵,而吐蕃已度便桥,仓猝不知所为。丙子,出幸陕州,官吏藏窜,六军逃散。”
堂堂皇帝,被吐蕃军队赶出了京城,落到了逃难的地步:“车驾至华州,官吏奔散,无复供拟,扈从将士不免冻馁。”
虽然“安史之乱”以来,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从爷爷到孙子的三代皇帝,都已经不是第一次离开京城狼奔豕突、挨饿受冻了。但吐蕃人这一次,到底还是让大唐帝国丢尽了颜面。
进入长安的吐蕃人,甚至还自己立了一个大唐皇帝,“戊寅,吐蕃入长安,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礼之孙广武王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学士于可封等为相。”
当然,吐蕃人自己立一个大唐皇帝,纯属搅局行为。他们并没有打算在长安久住下去,他们此来,还是为了求财:“吐蕃既立广武王承宏,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吐蕃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
退出长安的吐蕃军队,这一次不必再退回本土了。因为“争地”维州,已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新唐书?李德裕传》说“维距成都四百里,因山为固,东北由索丛岭而下二百里,地无险,走长川不三千里,直吐蕃之牙”,如果大唐一直据有维州,则随时拥有“以生羌三千,出戎不意,烧十三桥,捣戎之腹心”的机会。而失去维州,四百里之外的成都,已无险可守,直接暴露在吐蕃的兵锋之下,“从此得并力于西边,更无虞于南路。”
因此,吐蕃得到维州城,不再称其为“维州”,而是给它取了一个充分表达族人喜悦心情的响亮名字——“无忧城”。
有了“无忧城”,吐蕃从此无忧了。
(图)郭子仪
02
吐蕃能够得到“无忧城”,是一位吐蕃美女用自己二十年的青春,也许还有爱情,换来的。
这得从头说起。
大唐帝国和吐蕃王国的关系,在初唐时期由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佳话,一直很好。双方在边境上,也大体上相安无事。
相安无事,并不代表全然无事。
早在二十年前,还是大唐国力强盛的天宝年间,吐蕃人就意识到了维州城的“争地”地位,开始处心积虑地打主意了。
但是,这个主意却不大好打。
维州城三面临水,依山高踞,地势险要,强攻肯定不行。而且吐蕃军队强在骑兵,野战争锋在行,攻城攻坚就有点儿不大灵光了。要攻克这样的坚城硬寨,必须得有内应才行。
怎么样才能做到在城中有内应呢?大约在整整二十年前的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吐蕃人苦苦思索。
别说,办法还真让人家想出来了。那就是:从现在起,提前20年嫁一个美女进城,给守城门的人生儿育女,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有力气之后,再给吐蕃军队开城门、做内应!
高,实在是高。虽然见到效果,有点忒慢了。
于是,在这一年,有一位吐蕃父亲对自己的女儿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去嫁给大唐维州城的守门人,20年后儿子长大,让儿子为我军打开城门,好吗?”
这位在史上没有留下姓名的美女,答应了,用自己此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这才有了二十年后广德元年秋那一天深夜大唐维州城的陷落,这才有了吐蕃王国的“无忧城”。
必须指出,这个故事太过传奇,几近虚构。
即使是真,吐蕃此计也太过行险: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谁能保证维州城内一直是这个娶吐蕃女人的士兵在把守城门?谁能保证这个吐蕃美女不会和老公日久生情,从而背叛本族?谁能保证这对夫妻生的儿子一定还会对吐蕃人产生归宿感,从而愿意出力为他们打开城门?谁能保证这家母子的处心积虑不会被这家的父亲发现?
总之,时间太长,变数太多,不大靠谱。
(图)唐朝疆域图
虽然传奇,但这却是一件记录于《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的史料。
《资治通鉴》卷247:
“维州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虏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初,河、陇并没,唯此独存。吐蕃潜以妇人嫁此州门者,二十年后,两男长成,窃开垒门,引兵夜入,遂为所陷,号曰无忧城。从此得并力于西边,更无虞于南路。”
《旧唐书?地理志》:
“上元元年后,河西、陇右州县皆陷吐蕃。赞普更欲图蜀川,累急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乃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吐蕃得之,号无忧城。”
《旧唐书?李德裕传》:
“吐蕃利其险要,将妇人嫁于此城阍者。二十年后,妇人生二子成长。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其州遂陷,吐蕃得之,号曰‘无忧城’。”
李肇《唐国史补》:
“吐蕃自贞元末失维州,选妇人为维州守卒之妻。及元和中,妇人已育数子,蕃寇大至,发火应之,维州复陷。”《唐国史补》所说的时间和前述史料稍有出入,但事情大体一致。
大唐要重新夺回维州城,得到87年之后的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了。
由此可见,这位在史上没有留下姓名的美女,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