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海上交锋,出尽了末日王朝的风头。
一次激烈对撞,打出了海疆二百年和平。
料罗湾海战,大明帝国最后的绝响,改变了整个世界。
远道而来的“海上马车夫”
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席卷西欧。
对于这样一个面积狭小的地方而言,眼前的海洋是发家致富的新途径,于是从葡萄牙、西班牙开始,西欧拉开了大航海的序幕。
16世纪,尼德兰革命爆发,荷兰开始“觉醒”,17世纪上半叶,经过“三十年战争”,荷兰独立逐渐得到西班牙承认。
在西班牙、葡萄牙逐渐迟暮的情况下,荷兰迅速上位,开始了在全球的资本主义扩张。
荷兰由于地处莱茵河下游,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又因为地处大西洋沿岸,交通极为发达。
荷兰相对于欧洲其他各国而言社会稳定,因此大批商人携带大量资金来到荷兰,和当地人一起,组成当时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商业帝国。
(图)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商业发达需要不断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荷兰人开始向海洋进军。为保证能在海洋开疆拓土,荷兰的造船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极盛时期荷兰的船舶吨位占欧洲船舶总吨位的五分之四。
1601年,荷兰商船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沿海。
为了方便在东方进行侵略,荷兰成立了荷属东印度公司,这个这个军政教合一的机构在荷兰的对外扩张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国家一旦强大就容易膨胀,膨胀的荷兰想要独占与中国的贸易权,对西班牙、葡萄牙进行驱逐,这种做法使明朝很不爽。双方的矛盾不断积蓄,并最终爆发了战争。
(图)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建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这是个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1799年解散。
迟暮的大明帝国
和蒸蒸日上的荷兰相比,此时的大明王朝可谓蒸蒸日下。
彼时的明朝,外有女真扰边,内有李自成等民军造反,还有天灾频发,可谓内忧外患,快要接近崩溃的边缘。
明朝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白银缺乏导致通货紧缩。
明朝后期为缓解这一危机,曾经通过“隆庆开关”的方式引进白银。可惜好景不长,随着西方殖民者的纷至沓来,海疆不再稳定,为保证统治稳固,后继统治者不断发布禁海令。
但是很多事情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在利益驱使下,大量商人还是不顾生命危险,毅然踏足海上,在与西方殖民者打交道的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
由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样的组织存在且缺乏明朝海军保护的情况下,民间华商逐渐联合组成强大的武装海商集团和西方对抗,其中有名者当属郑芝龙、刘香等。
郑芝龙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一直以海盗身份活动。
迫于各方压力,郑芝龙积极和明朝互动,并最终被两广总督熊文灿招抚,成为明朝海军的组成部分。
郑芝龙虽被招抚,但是老本行也没丢。
一方面给自家的一官党船队增加令旗的业务,一方面又组织倭寇集团,专门侵扰没有申请一官党令旗保护的船队,建立起自己在中国沿海的声威。
此时的明朝水师势力弱小,郑芝龙的行为客观上也使沿海相对安宁。
(图)郑芝龙
东西碰撞,对决料罗湾
作为见钱眼开的商业帝国,荷兰并不在意在大明丢面子,但是令人不爽的是,即使面子丢尽,荷兰还是不能获得明朝的认可。
没办法,作为最早和明朝不打不相识的西班牙、葡萄牙,明朝对他们很认可,甚至特许与明朝进行贸易。
而荷兰想要一家独大的想法实在危险,一开始明朝也是拒绝的。
为了彻底占据东方市场,1622年,荷兰第二次占据澎湖。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
渐渐地,荷兰东印度公司方面失去了耐心。
1633年7月7日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率领十三艘荷兰战舰攻击南澳,与明朝守军发生激战,而后7月12日,荷兰舰队进犯厦门,中国方面毫无戒备,一举烧毁和击沉了中国方面的15艘舰船并登岸抢劫。
在得手后,荷兰封锁厦门湾,威胁中国方面开放贸易。
7月26日,中国方面答复:荷兰人先赔偿战争损失,退回台湾,然后才有可能谈判商务方面的问题。
在厦门之战中,郑芝龙失去了10艘战船,伤亡绿林弟兄甚多。此前他曾善意地表示,可以发给台湾方面自由贸易的执照,但是厦门之战打破了这一切。
随即,郑芝龙动用了江湖令,用自己的私人金库对手下发出赏格:参战者每人给银二两。若战事延长,额外增给五两。每只火船16人,若焚毁荷兰船,给银二百两,得一个荷兰人头给银五十两。此前崇祯皇帝也下圣旨给福建巡抚邹维琏,要求严厉惩罚荷兰。
经过多方面准备,明朝士气高涨,志在必得。
得知明朝备战,荷兰方面不敢怠慢。
招来了郑芝龙的对头大海盗刘香为增援。刘香带来了战船五十余只,和九艘荷兰战船组成联合舰队。
此后中荷双方不断保持接触,寻找战机进行决战。
(图)崇祯皇帝朱由检
当时的明朝经过郑和下西洋的辉煌顶峰后,已经走上了下坡路,后期的工匠已经不能造出郑和时代的大船,船舶向小型化演进。
这虽然保证了速度,但是小船稳定性差,载重量小,特别是作为战船可搭载火炮数量少。
中国帆船在英语中被称为“戎克船”,小型化决定了在战争中明朝方面只能以量取胜。
而同时代的欧洲,经过葡萄牙克拉克帆船的引领,荷兰已经能够造出大型帆船盖伦船,盖伦船吨位在1000吨以上,装载火炮20门以上。
好在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郑芝龙积极仿制荷兰战船,并大力引进英国火炮装载战船,这些大吨位战船在料罗湾海战中发挥了主力的作用。
1633年10月22日,得知荷兰主力停泊在料罗湾,明朝水师迅速开进,停泊在海湾东南口,战争一触即发。
发现明军来袭,荷兰舰队摆出荷兰战舰居中,海盗船四散策应的防御阵形。
明军舰队则在料罗湾东南角展开,以郑芝龙部队为先锋,顺东南风采取了两路突击,黑虎掏心的战术。
战斗中,明军主力部队全部直扑荷兰舰队,以辅助部队对付海盗船。
同时,他们采用了火海战术。明军参战的150艘战船中,只有邓芝龙的50艘是炮舰,其余100条明军小船都是火船。
进攻开始后,100条火船在大船火炮掩护下蜂拥而上搭钩点火。
荷兰的盖伦船两艘被焚毁,三艘被击沉,一艘被俘虏,其余四艘受重伤后逃走。而参战的刘香战船五十艘,全军覆没在了料罗湾,刘香本人逃走。
此战中明军阵亡86名,重伤132名。
荷兰方面伤亡惨重,福建巡抚邹维琏奏报的战绩:“计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馘斩夷级二十颗,焚夷夹版巨舰五只,夺夷夹版巨舰一只,击破夷贼小舟五十余只,夺盔甲、刀剑、罗经、海图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后铳死夷尸被夷拖去,未能割级者,累累难数,亦不敢叙。”
(图)“海上马车夫”意指17世纪的荷兰,因荷兰在17世纪海洋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故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一战定乾坤
明朝方面
此战明朝再一次用强大的国家实力击退了西方殖民者的威胁,保障了沿海安全。
和朝鲜战争一战成名一样,料罗湾一战,世界最强国荷兰都被迫屈服,使明朝的强悍实力再次为全世界所熟知。
从此,在他们踏入中国海上势力范围时,无不战战兢兢。
战后十一年,大明王朝崩溃,此战成为明朝海战的最后绝响。
但是摄于此战的巨大影响力,中国沿海及整个东亚海域保持了至少二百年的基本和平。
在这样的环境下,后继的清王朝得以在宽松的国际环境中收复台湾,构建起自己的藩贡体系,继续执行闭关锁国的国策并维持了两个世纪。
荷兰方面
荷兰人终于认识到,武力解决不了问题,至少在面对大明王朝方面。于是他们再次低下头,和郑芝龙携手合作,很是消停了一段时间。
料罗湾一战使荷兰在东亚地区的实力大为受损,市场被郑芝龙为代表的中国海商抢占,殖民的台湾也失去了对日本贸易的中转站作用。荷兰不得不寻求和郑芝龙合作。每年交付12万法郎的进贡,才可以保证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水域的安全。
和郑芝龙的妥协也标志着荷兰放弃了垄断中国海上贸易的野心。
经过料罗湾海战,实力受损的荷兰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
此后不久,英国后来居上取代荷兰。
荷兰最终在退出台湾后,从世界霸主的宝座重重摔下。
郑氏方面
郑芝龙无疑是此战最大的赢家。
先是接受了明朝招抚,成为一个合法的海盗,不用担心被通缉,还拿上了朝廷的俸禄,以大陆作为自己的活动基地。
战争前期通过剿匪等不断消灭竞争者,壮大自己,终于让自己成为了东南沿海的“闽海王”。
战争过程中,郑芝龙发布悬赏令,最大限度笼络了人心,扩充了自己的势力。
对阵荷兰舰队时,郑芝龙以100条小船全部作为火船实施火攻。这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在船舶小型化的明朝晚期,这基本上是明朝水师的全部家当。
战争胜利了,明朝水师的有生力量却化为灰烬。
从此郑芝龙的大船则成为明朝水师主角,而他也不怎么听话,明朝官方力量被郑氏所取代。
料罗湾海战后,郑氏为代表的海商势力达到极盛,成为东方贸易体系的掌控者。
1640年,明朝擢升郑芝龙为福建总兵官,署都督同知。从此,郑芝龙集团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拥有3000多艘海洋贸易船只的海上贸易集团。
整个远东水域澳门、马尼拉、厦门、日本各港口之间所有的中国商船都悬挂着郑氏令旗,郑芝龙成为明朝最巅峰的亦商亦盗的海商代表。
?(图)料罗湾海战是即将灭亡的明王朝与国力蒸蒸日上的荷兰(七省联盟已独立但尚未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进行的一场大海战,这场海战在规模上不亚于鸦片战争,最终荷兰失败,这次海战是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大败西方海军的战役。
中国海商集团的存在,成为西方殖民者最终用鸦片冲击中国朝贡体系之前,最后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殖民商人,在试图主导对中国的贸易的几十年里中,终无所获。
概括起来,作为大明王朝的最后绝响,料罗湾海战规模不算太大,但是影响太过深远。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