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学大院
作者:印开蒲(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
编者按:它是许巍歌中哼唱的蓝莲花,是开在第三极的“荒野丽人”,是西方“植物猎人”爱不释手的美丽身影,它是绿绒蒿。
每到夏秋之季,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百花盛开,而在这些纷繁众多的美丽高山花卉中,最能代表青藏高原地质历史和环境演变的,就是有着“荒野丽人”之称的“绿绒蒿”。
绿绒蒿中之一——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var.racemosa)
与青藏高原一起成长的绿绒蒿
相信到过青藏高原的旅游者,在高山灌丛和草甸中第一眼瞥见绿绒蒿时,惊奇和喜悦会油然而生,感叹在这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苍凉荒野大地上,竟然也会生长出如此艳丽的花朵。
绿绒蒿属的植物,花茎亭亭玉立,花冠硕大,色彩艳丽,惹人眼球,是青藏高原上最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
根据最新发表的专著,罂粟科的绿绒蒿属植物全世界约有79种,约有80%的种类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以及青海和甘肃南部,从海拔3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到5500米的高山流石滩地带,到处都可以看到它艳丽的身影。
其实,绿绒蒿属植物的发生和发展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距今1000万年~2000万年前的地质年代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进入高潮,南亚印度板块迅速向北飘移,并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使该地区地壳发生强烈褶皱隆起与断裂,形成了今天的青藏高原。
也由于200万年以来的第四纪,造山运动更为强烈,使这里成为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陆地。
一方面,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地貌格局变得山川纵横,成为第四纪期间发生的三次冰川的庇护所,很多古老的生物种类在这一地区得以保存。
另一方面,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更多的生物种类则是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生物学形态,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绿绒蒿属植物就是其中之一。
分布于喜马拉雅高山地带的,随着海拔的升高,为适应高原上气候寒冷、干旱和大风的环境,通过一系列外部形态的改变,如花冠的结构和颜色、植株的高度,主根变得粗状、肥厚,茎和叶片上生长密被绒毛等,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
研究也表明,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绿绒蒿,会随环境变化向两个分支演化。
一支向大花绿绒蒿演化,从云南东北部水平延伸至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尔;而另一支向锥花绿绒蒿演化,沿西藏南部向西分布,锥花绿绒蒿又向总状绿绒蒿和花茎绿绒蒿演化,形成了川西绿绒蒿和长果绿绒蒿。
随后,长果绿绒蒿演化出了具盘绿绒蒿,这些种类的分布区域在向西和西北发展的同时,其生长的环境逐渐向高海拔的灌丛、草甸甚至高山流石滩地带发展,有的种类直逼5000米以上的雪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人员在海拔5000米靠近雪线的流石滩地带,发现了多种绿绒蒿和水母雪莲、绵参、红景天等高山植物共同生长在乱石缝中,尤以绿绒蒿最为抢眼,似乎对来自四周的“暴力”不屑一顾,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热爱花卉的人心目中,绿绒蒿几乎成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荒野的象征。
征服西方的东方之花
其实,绿绒蒿从中国西部引种到西方已有100年的历史。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许多外国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西部,在传播福音之余,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植物采集。随后,一批专业的“植物猎人”被派到中国西部收集奇花异卉,绿绒蒿便在此时被带入了欧洲园林。
1889年~1890年,英国自然科学家普拉特(A.E.Pratt)两次进入四川康定和泸定县贡嘎山地区,首次向西方介绍生长在青藏高原的黄花全缘叶绿绒蒿介绍给西方,被西方人称之为“黄罂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