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像赵雷这样的“城市吹”

赵雷一曲《成都》刷爆了朋友圈,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民谣歌手都爱写城市?还爱得那么深沉?这还真不是特例——古往今来,那些诗人、作家、文艺分子都是这样干的。

扬州是个好地方

中国的城市,像西安、南京这样的几朝古都,时人往往评价为有帝王气,却不是温柔乡的所在,可以出将入相,没法偎红倚翠,不是个享受生活的地方。

要说古代文人心中首选的安居城市,多半就是扬州了。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到了唐朝,又有“扬一益二”的新口号。当时的中国,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地位上升。扬州首当其冲,人口聚集,商业鼎盛。

但奠定扬州最宜居城市地位的,还是唐代那几位大诗人的吹捧。那时的诗人写出来的诗要被歌妓传唱。

谢稚柳《旗亭赌唱图》

有个“旗亭赌唱”的典故,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大诗人去旗亭找歌妓唱曲,歌词就是他们的诗了,谁的诗唱得最多,谁就是最优秀的诗人。所以,跟如今的民谣歌手相似,诗人一旦写好了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要火。

关于扬州,最早也最出名的诗,当属李白写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只字不提扬州如何好,如何繁华,却尽得风流——在最美的时候,应该去最好的地方。

扬州有多好,还是杜牧比较清楚?。早年间他来扬州给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当秘书,公务之余,常常私服外出,饮酒宴游。杜牧出身世家,本有贵公子习气,来到扬州正是如鱼得水。

牛僧孺不太放心,还专门派兵三十人暗中保护。而沉迷于花街柳巷的杜牧从未察觉,可见他当年玩得有多开心,他只关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些年少轻狂,后来就化为了那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贾岛就是慕名而来。他到扬州,写了首诗很有意思:“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非上迷楼?”大意就是听说大家都往扬州跑,但怎么街上都看不见人呢?莫非都上迷楼去玩了?所谓迷楼,就是隋炀帝当年在扬州修的豪华宫殿,寻欢作乐之所。

宣城的追星族

大诗人李白,爱旅游,也爱追星。他是南朝诗人谢眺的粉丝,因为谢眺曾在宣城做过两年的太守,李白便也追随着偶像的足迹到了宣城。在宣城,李白登谢朓楼,写下了著名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前后七次来宣城,写了不少好诗,给宣城做了不少形象广告。比如宣城的杜鹃花,李白看见了就写出“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好句子。

后来他又登谢脁楼怀念偶像,写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名句,简直要把宣城的风景吹上天。还有北郊的敬亭山,也因为他那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名扬大江南北,李白的粉丝竞相慕名而来。

李白来宣城,本为追星,但万万没想到,他也成了后人追星的对象。李白的偶像效应,就这么转化成宣城的旅游效应。更好玩的是,当时竟然还有人懂得利用李白做旅游营销。

李白别汪伦

宣城附近的泾县名士汪伦给李白写信,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这一下子打动了李白,他欣然前往。结果去了就被坑,汪伦告诉他,“桃花”其实是潭水的名字,“万家”其实是酒家姓氏,根本没那么夸张。

虽然受骗,但汪伦热情款待李白,李白的心情也好得很,他在桃花潭边住了十多日。临走那天,汪伦恋恋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

李白很感动,诗兴大发,写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仅让汪伦出了名,也让宣城这个桃花潭,从一个既无特色又无关注度的小众冷门景点,摇身一变成为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饮酒、聚会、怀古之圣地。

杭州引发的战争

杭州的名气,来得稍晚一些。虽然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写了不少好诗,还极力称赞西湖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但杭州的真正繁荣,还是要等到宋朝时中国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尤其是南宋迁都杭州之后。

和李白一样,苏轼也是漂泊半生,也是一路走一路吹。比如去黄州,就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后《赤壁赋》。相比李白,他更爱吃,在黄州他戏作炖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到了惠州,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来过两次杭州,先是当通判,后来当知州。跟白居易一样,他给杭州做了不少好事,疏浚了西湖,也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名句。

但真正把杭州夸上天的,当属柳永。十五六岁的柳永从家乡前往东京应考,路经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投赠和进献之词。

这词写得非常漂亮,把杭州写得有《清明上河图》的即视感,很快就传唱开,最后竟然传到金主完颜亮那里,那时北宋都亡了。

据说当时完颜亮听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顿时萌生了侵吞南宋的野心,即兴赋诗一首:“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意思是说,他要效仿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天下。然后率领百万军队,去杭州看风景。后来他果然发动了战争,真是有点“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感觉了。

(作者: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