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文化修养高人品就好?坐看父亲饿死的南梁王爷:萧绎

台城陷落后不久,一张退兵诏令从台城发出。聚集在建康城周围的数十万勤王军,纷纷作鸟兽散。其中就有坐镇荆州、实力最强的梁朝湘东王萧绎的军队。此前,作为上游实力最强大的诸侯之一,萧绎很积极地派兵勤王,前后共派了三拨援军奔赴下游。但萧绎统领的这支荆州军主力走到一半却突然停止不前,迟迟不肯动身前往台城与侯景交战。直到台城被侯景攻破,梁武帝萧衍和太子萧纲也没看到这支军队的身影。

萧绎的这种行为,有人当然看不下去,他自己帐下的中记室参军就很有意见。这位参军名为萧贲,虽然都姓萧,但跟萧梁皇族血统关系却比较远。此人是骨鲠之士,他看到萧绎一直悠然不动的样子,十分焦虑,但又不敢直接将这种情绪表达出来,于是便找了个机会讽谏。

有一次,萧贲跟萧绎玩双六(当时的一种游戏),轮到萧绎时,有一个食子一直没下。萧贲趁机道:“殿下都无下意。”一语双关,表面上说萧绎迟迟不肯将棋子落下,其实是说萧绎没有真心实意带兵东下。

▲手绘建康城

饱读诗书的萧绎当然听懂了弦外之音,但除了心里对此人大为不爽外,他依然不动声色,既不表现出对此人的愤怒,也不派兵南下。等到台城里的梁武帝接受了侯景的和议下令遣散勤王军后,萧绎就恭恭敬敬地表示:“好,我听令,退兵就退兵。”

这时,萧贲终于坐不住了。他公开指责萧绎:“侯景以人臣举兵向阙,这个时候若敢真的放下兵器,用不着等他渡江,童稚小儿都能杀掉他,谁相信他会真的放下兵器撤走?大王坐拥十万之众,还没见到叛军就撤回,不怕被天下人耻笑吗?”

但此话出口,非但没有令萧绎有所惭愧,收回撤兵的命令,反倒令其将怨气撒在萧贲身上。随后不久,萧贲便因一个小小的错误被砍去脑袋!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日后萧绎回忆起这件事时,心头仍然难以平静,于是在各种文书上对萧贲极尽侮辱之能事。

在萧绎所著的《金楼子》一书中,萧贲几乎被描绘成十恶不赦的恶棍。如他曾在父母的忌日那天接受官职,醉酒中直呼自己父亲的大名(当时,这可是极端不孝之举)。有人讥此事,萧贲反倒大笑道:“不乐而已,何妨拜官;温酒之谈,聊慕言在。”毫无惭愧之色。

▲萧绎著作《金楼子》书影

《金楼子》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萧贲虽然书读得多,却无良行,偷了祖母的财物换酒喝后,却诬赖是自己母亲偷的,害母亲被祖母鞭打了一顿。叙述完事情经过后,萧绎还不忘加上点睛的一句感慨:“此人非不学,然复安用此学乎?”

这还没完,萧绎后来将已经死去的萧贲尸首挖出来重新杀了一遍(“追戮贲尸”)。此外,他还在自己的另一本书《怀旧传》中继续诋毁萧贲,不过这本书如今已经失传。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萧绎的内心何其阴毒。

▲萧绎

之前,萧绎喜欢研究一些谶纬、方术之类乱七八糟的学问,对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更是深信不疑。他曾做过一个梦,梦中有人对他讲:“天下将乱,王必维之。”又据说他的背上长了很多黑子,被一个巫婆看见:“此大贵不可言。”

萧梁国内的另一个臣子曾经做过一个梦,梁武帝在召见诸位皇子时特意将帽子脱下来赠予老七萧绎。对于这个梦,这个臣子的理解是,上天暗示梁武帝将会把皇位传给湘东王萧绎。我们自然也可以相信,这臣子通过一定的渠道让萧绎知道了这件事情。这么多的事例,好像都表明萧绎最后登上皇位的机会很大。但是,这些事例与其说给了萧绎一种暗示,不如说给了萧绎一种天命所归的虚假自信。因此,他决定耐心等待,等待真正的机会降临。

▲萧绎存留至今的绘画作品《职贡图》

萧绎是懦夫还是巨人,当时还很难看清。但可以确知的是,萧绎并不打算将等待当作自己的遮羞布。他所有的等待,只是为了一个机会,一个从而可鱼跃龙门,君临天下的机会。作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七的庶出皇子,他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很显然,要实现这个跨越,他需要一个特殊的机会。这个机会来自哪里?首先来自萧梁王朝的立储格局。

历朝历代,新王朝建立后,第二代君主才是最关键的,第二代君主有所作为的王朝往往能够持久,反之则会很快灭亡。梁武帝当然也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早在登基时,他就立才一岁多的长子萧统为太子,是为著名的昭明太子。显然,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排行老七的萧绎只能当一辈子普通王爷了。但不幸的是,十多年前(公元531年),萧统这位前途无量的太子却先老皇帝一步死去了。

萧统死时,其长子即梁武帝的长孙,已经十五岁了。但梁武帝考虑良久后,担心“少主不可以主大位”,遂决定把太子之位传给萧统的同母弟萧纲,而非萧统的长子萧欢。当时,梁武帝已六十八岁了,他没想到自己会活到八十多岁。萧衍此举,破坏了嫡长子继位的原则,引来一干人的观望。照此类推,如果萧纲也死了,那皇储之位不是还可以依次往下推吗?萧衍的其他儿子心中都打起了小算盘。

这是件关乎萧梁王朝国运的重大事件。事实上,并非梁武帝一人碰到了太子比自己死得早的意外状况,在他之前有南齐的齐武帝,在他之后也有明朝的朱元璋,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但与梁武帝不同的是,齐武帝跟朱元璋都立了太子的儿子为新储君,两人驾崩之后,由皇太孙继位。

但梁武帝萧衍并没有采用齐武帝的做法,此为错招之一(认为此决定是错招,主要是从结果的角度来考虑。但以当时同时代的状况论,在梁武帝之前宋、齐两代也曾出现过几个少帝继位的状况。这些少帝要么被废杀,要么治国实在有问题,瞎闹的很多。这些人的教训也都看在萧衍眼里,所以很难一口咬定当时他的这个决定就一定是错的)。紧接着,梁武帝又打出第二个错招。为了安抚没能接任储君之位的昭明太子的几个儿子,梁武帝给了他们大州郡作为补偿。对其他不满的子孙,他也用这种办法加以安抚。这跟后世的朱元璋做法又完全相反。

朱元璋为了确保孙子朱允炆的皇位稳固,不惜给众多儿子们做了限制,以免孙子的皇位被儿子们夺走。虽然后来的燕王朱棣还是在种种限制下夺位成功,但那已经不是朱元璋的责任了。现在,梁武帝非但没有削弱其他藩王的力量,反而强大了他们的力量,于是造成弱干强枝,各地诸侯尾大不掉之势。因此,在侯景所挑起的萧梁帝国大乱中,几个藩王非但没有利用手头的力量驱逐萧梁帝国共同的敌人,反而相互攻伐,为发展势力大打出手,甚至坐视梁武帝萧衍和太子被外贼所困而无动于衷。

据说,新任太子萧纲在梁武帝晚年时期,非常忌惮几个外藩的兄弟子侄。即便是呆在建康城的东宫里也没有安全感,不得不增加上万人马护卫东宫的安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萧梁皇族的人丁十分兴旺。萧梁皇族跟曾经爆发过八王之乱的晋朝司马氏皇族一样,都是宗室人口众多的庞大家族。司马氏在取代曹魏之前就是著名的豪族,别的家族出人才都是两三个两三个地出,司马家一出就是“八达”。而梁武帝的萧氏家族也差不多,他有儿子八个,这八个儿子又每人各有三至八个儿子。往上,梁武帝有同胞兄弟十个,另外九人在其称帝前基本上都已在政坛上崭露头角了。因此,不去理会更旁支的宗室人口,光是萧衍的这九个兄弟所繁衍的皇族人口,有实力加入皇位争夺战的就有不少。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宇文若尘。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