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鸦片,民体羸弱;
一次禁烟,华夷相争;
一场战争,门户洞开;
一纸条约,社会沉沦。
鸦片战争,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中西冲突,开启了中国沉沦的闸门,成为亿万中华儿女永远的痛。
彼时的清朝,泱泱大国,四亿黎民,坐拥万里河山,傲视群雄的经济实力。
而面对英国侵略者的冲击,却丧城失地,一路败北。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吊诡的结果?清朝为何会输得那么惨。
(图)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及周围形势
鸦片在中国的“走红”
鸦片作为一个提神醒脑的东西,明朝时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了,只不过当时的鸦片作为药物来使用,起着麻醉的作用。
但鸦片的副作用是容易成瘾,一旦吸食,难以自拔。且鸦片属于进口产品,价格高得离谱,稍不留神就会倾家荡产,最终家破人亡,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鉴于此,雍正七年,颁布了禁鸦片令,可见此时的鸦片危害已经相当大了。
鸦片之所以能够走红,除了本身的提神醒脑,还在于它高得离谱的价格。这就像当下的奢饰品一样,吸食鸦片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渐渐地,吸食鸦片成为一种时尚,逐渐进化出中国的鸦片文化。
当时的鸦片有很多美妙的名字,比如芙蓉膏、阿芙蓉等,和名字一样得到发展的是各种吸食的烟具、礼仪,这都影响了社会的潮流。
中国人一向有随大流的特点,很多普通民众即使倾家荡产也要追随潮流,其结果就是身体一天天垮下去,债台一天天高起来。
鸦片泛滥带来的影响是恶劣而深远的。表面上,鸦片走红使中国对外贸易“出超”变“入超”,进而导致白银外流,物价飞涨。而深层次的影响则是使人民体质孱弱,再无往日雄风。鸦片导致太多家破人亡,小农经济基础遭到毁灭性破坏。社会根基从此不稳,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封建社会的末日提前到来。
鸦片成为中国失败的丧钟。
(图)外国鸦片由上海入口
腐败透顶的官僚政治
这个问题在清朝初期就开始了。
“跑马圈地”实际上就是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对下层民众的无情盘剥,这导致了底层人民从一开始就不认可这个统治阶级。
官民的关系一直都是对立的,对于贫苦大众,官僚们总是各种压迫。同时因缺乏监督,清朝官场的贪腐尤其严重。有了康熙的宽仁放纵,即使经历了雍正的整肃,衰败的趋势也已无法挽回。
至道光时期,官官相护已经司空见惯,贪腐成为官场的常态。
道光是幸运的,因为还有林则徐这样的大臣愿意为国家出力。只可惜林则徐也是官僚,他的身上也有着清朝官僚的特点,即官官相护和妄自尊大。
鸦片在中国走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僚阶层的默许和纵容,特别是在广东和福建。作为权力拥有者,他们在缉拿走私中敲竹杠和利益抽成中做得特别到位,后期英国商人走私鸦片所交各种费用甚至要高出鸦片价值数倍。
这样的条件下,让以鸦片为灰色收入的官僚们去禁烟,就好比是黄鼠狼看鸡。
这样的条件下,林则徐成为官场异类,于是禁烟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可惜林始终跳不出封建官僚的圈子。他查英国商人,查买办,就是不查自己的同僚。想必他也知道得罪同僚自己没什么好下场。
这样的官僚集体,指望他们为国为民为社稷是不靠谱的。他们有好事就占,遇麻烦就跑。后期开战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坑皇帝坑国家的任务。
(图)法国画报。鸦片烟馆
混蛋的皇帝老儿
道光皇帝应该为腐败的政治负责,也该为战争的失败负责。
对比明朝的皇帝,清朝的皇帝可以说是相当勤政,基本都是事必亲躬,累得半死不活。
然而,恰恰是事必亲躬毁了这个国家。
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在清朝时达到顶峰,这样的集权也反过来要求皇帝们必须忙里忙外。
这时的皇帝素质就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很可惜,道光皇帝的素质实在是让人难以恭维。
作为清朝的既定国策,闭关自守一直执行地很到位,一百多年所谓的“康乾盛世”,清朝一直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缓慢前行,直到英国人打上门来。
一直以来,清朝皇帝都很爱学习,作为外来者,他们非常热爱学习中原的各种文化,但是面对世界的翻天覆地,他们并没有什么察觉。
道光非常勤政,但在位时期清朝衰落愈发严重,为挽救清朝他做了很多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禁鸦片等。但很多事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很糟。
他所做的努力只为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且治标不治本。个人习惯上,道光力行节俭,但是经不住下属的蒙蔽,打个补丁用五十两银子还认为很省。而且在治国上也及其吝啬,这样的素质是注定救不了清朝的。
和他的先皇们一样,道光对于外面的世界基本是懵逼的。
和英国打起来了,他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里,他问群臣:“英吉利在何方?距我大清有多远?有无陆路可通?”而大臣也是一脸懵逼。这样的统治集团,焉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再就是道光的性格。
道光的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导致改革收效甚微。禁烟时严禁与驰禁犹豫摇摆。战争爆发后主战与主和反复无常。在用人上,任贤与任奸功罪倒衡。战后他也没有反思,苟安姑息,得过且过。
俗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的混账自然影响下属。种种都导致了不可逆转的失败。
(图)道光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9.16—1850.2.25),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远道而来的本土自卫军
战争爆发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军事改革。
有了蒸汽动力的船,续航能力强,而清朝一直以来都是康熙时代的老家当。
武器上,英国装备了相对于清军抬枪而言不太先进的前装燧发滑膛枪,但是枪上列装了刺刀,这保证了白刃战时的优势。
而清军方面,抬枪射速慢,精度低,反而不如弓箭好使。
当时的清朝有正规军80万人,鸦片战争中,清朝先后投入战争的有10万人左右。前来侵略的英军有7千人,后期增加到2万。面对庞大的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需要处处防守的清军不占数量优势。
每个重镇,清军驻守的部队有4千人至1万人,在每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中英多次战役,中方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而英军依靠先进的舰船却可以进攻任何一点,并牢牢掌握制海权和进攻主动权。
所以投入战争的清军极其有限,再加上落后的武器和渺小的水师,挨打是肯定的。
清军的80万人里,八旗兵20万,绿营兵60万。八旗子弟在康熙时代就打不了仗了,后期靠绿营。
但是随着周边战事的平息,军备废弛,绿营也越来越差劲。再后来随着鸦片流行,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面对英国的进攻,清军反击不足,防守也不足,丢城失地接连发生。
一直以来清朝对于战争始终没有认真准备,所以战后各种问题马上凸显。
其中交通不便、调兵速度缓慢成为清朝战败的重要因素。
1841年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急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千人,前往浙江征剿。
当时的条件,从四川东下到达浙江,需要四个月。而英军从本土调兵也需要四个月。而事实上侵略中国的英军基本来自于印度,这里到中国沿海只用两个月不到。
等到两千出川将士风尘仆仆,历经两千余公里赶至前线,英军已经在宁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劳之下,清军焉能不败?
中英两国,究竟谁在劳师远征?谁在以逸待劳?
(图)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被唾弃的卫国者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和开战初期都是无懈可击的,英国封锁珠江口后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无奈之下只好北上,一路打到天津大沽口,把近在咫尺的道光吓得不轻,赶紧找到英军谈判。
“林则徐不会想到,自己的尽责恰恰害了自己,以至于道光一股脑将责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英军南撤之后,林则徐被发配伊犁。这位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终悲惨收场。
一直以来,林则徐都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存在,为了维护这一形象,他的不足被刻意掩盖,比如他自始至终都蔑视英国人。开战前他以道光的口吻给英国女王写信,满纸流露的是清朝官僚的无知和自大。
相对较为开明的林则徐尚且如此,其他官僚可想而知。这样的世界观决定了清朝根本不会把外国人放在眼里,直到被打痛才能有所悔悟。
除此之外,林则徐还警惕民众,他认为每个民众都可能是潜在的通敌者,因此他一直对普通民众保持着高度戒心。
这种不信任从清朝建立一直流传下来,统治阶级始终无法和劳苦大众做到鱼水一家亲。
再加上腐朽的地主阶级疯狂剥削,社会对立的鸿沟早已经无法弥合。
至于军队就更是如此了,八旗绿营从来就不是民众的好朋友。
这帮人打仗不行,抢劫百姓在行。保家卫国指望不上,还要担心自己的财产被抢了去。所以,战争从始至终都是清政府指挥清军在忙活,至于民众,则各有千秋。
毕竟英国人在广州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以爆发了三元里抗英等轰轰烈烈的民众反抗。
而在英军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时,江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民众,他们冷漠围观清军与英军作战,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他们还拍手叫好。
英军登岸时很多居民自愿领路,给英军送来瓜果牲口。相比于深恶痛绝的清政府,英军更像是替天行道的英雄。
而英军在侵略中国时,也刻意强调自己的敌人是清政府而非中国人民。这都导致了战局的一边倒局面。
(图)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42年8月29日,清朝代表耆英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了。
鸦片战争没有让道光皇帝和清王朝醒来,他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无法自拔。
但却让世界看到了清朝的孱弱,于是他们纷纷跟进,中国的主权就像剥洋葱一样一片片被剥下。
中国的历史从此被强行改变了。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