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要说熟悉,语文课本里鲁迅先生提到的用人血馒头“医治”的肺痨,就是肺结核,甚至鲁迅先生自己也是死于肺结核,在老一辈人眼中,肺结核可是绝症。而陌生呢?随着几十年前抗结核药物的问世,结核病的死亡率已经逐渐降低,已经不再是人人闻之色变的死神代名词了,结核病在年轻一代心目中的知名度也随之下降。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尽管这些年“结核病”一词在各种媒体上亮相的频率,远不如艾滋病、禽流感、埃博拉、乙型肝炎等疾病来得高,但它对人类的威胁,或许却是更为严重的。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两种传染病,一直是结核病和艾滋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直到2020年,结核病将依然是世界上成人致死率最高的10种疾病之一。
何为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全身器官都可能成为结核病的病灶,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且通常只有肺结核具有传染性。
结核杆菌又叫结核分歧杆菌,是一种有荚膜的需氧性细菌,对恶劣环境的耐受能力很强。很多对普通细菌有效的物理或化学的消毒灭菌方法,都不能杀灭结核杆菌,隐藏在阴暗角落的结核杆菌可以在宿主体外存活长达8个月。不过紫外线可以杀灭结核杆菌,因此把肺结核患者的衣物、被褥放在阳光下暴晒可减少结核病的传播。
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有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谈话时,会喷出大量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其中直径小于5微米的飞沫被健康人吸入到肺泡后可造成感染。因此咳嗽时用肘关节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禁止吸烟等都是有助于控制结核病流行的手段。
全世界约有1/3的人感染有结核杆菌,但其中只有约5~10%的人会发病,绝大多数人终生携带病菌但不发病,也没有传染性。在健康人身上,结核杆菌感染通常不引发症状,因为人体免疫系统会发挥作用阻挡细菌。正是因为当侵染人体的结核杆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或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人体的免疫细胞能将结核杆菌暂时控制在小范围内,使局部出现增生,就像是一个一个的小核,因此本病得名“结核病”。
结核病的早期症状比较隐匿,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在肺结核发病早期,患者可能会发低烧、盗汗、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容易疲劳等症状。若这时没有察觉异常,没有及时就诊治疗,病情继续进展,则可能出现咳嗽、胸痛、气短、痰中带血等症状。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症状各不相同。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患结核病的风险更高,结核病是HIV携带者的头号杀手,结核病与HIV共同感染,往往迅速瓦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HIV携带者患结核病的几率比非携带者高约25~30倍,HIV携带者中约有35%因结核病死亡。
??
结核病可防可治
过去,人们曾说“十痨九死”,形容肺结核死亡率高。第一次有记载的肺结核大规模流行发生于18世纪末,席卷欧洲和北美洲的工业革命,使得的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口密度的剧增和贫穷造成的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给了结核杆菌可乘之机,一场“白色瘟疫”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19世纪的欧洲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最终死于结核病,时至今日,结核病也一直是累计杀死人类最多的传染病。
幸运的是,曾经让全世界医生束手无策,一旦患上就只能听天由命的绝症“肺痨”,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可以预防、可以治疗。
预防结核病的人工疫苗是由法国细菌学家卡默德和介兰共同研制的,因而被称为“卡介苗”。很多动物都可能罹患结核病,但病原体略有不同,能对人类致病的结核杆菌主要有人型和牛型,卡介苗就是经过数百代选育得到的毒力减弱的牛型结核杆菌,卡介苗是世界上现有唯一的一种对抗结核病的疫苗。
和普通疫苗能基本上预防罹患对应疾病不同,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只能预防儿童时期发生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病等重症结核病,保护作用约持续10年左右,而并不能终生、彻底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尽管并非完全杜绝患结核病的可能,接种卡介苗还是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WHO研究证实,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性结核病的平均有效率为86%,预防结核相关死亡的有效率为65%,预防结核性脑膜炎死亡的有效率为64%,预防播散性结核死亡的有效率为78%。
卡介苗接种后的并发症较罕见,接种后致死的几率约为0.19~1.56/100万,并且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因为接种的个体本身存在严重的免疫缺陷。因此,世界上的大多是国家都将卡介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WHO也明确建议(没有感染HIV的)新生儿需尽快接种卡介苗。
如果不进行治疗,2/3的结核病患者会死亡,但如果按照“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进行正规的治疗,大多数结核病患者是可以达到杀灭结核菌、病灶恢复,最终治愈的。目前,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全球平均约为83%,但是由于经济和科技、医疗水平不同,世界各地存在很大的诊断和治疗差距。
传统上将抗结核药物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基本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只要不是多重耐药结核,发现及时、坚持完成整个服药疗程,一线药物就完全可以治愈患者的结核病。多重耐药结核则意味着患者体内的结核杆菌是耐药性突变病菌,患上这种结核的病人需使用二线药物,治愈的难度也更大。
?
?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882年3月24日,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霍在柏林宣读了他发现结核病病原体的报告,这为后来的结核病研究和控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一百多年后,为了推动全球结核病预防控制的宣传活动,唤起公众与结核病作斗争的意识,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出现了,并被定在每年的3月24日。
根据WHO的《2016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15年,估计全球有1040万例结核病新发病例,其中仅有610万例被发现和报告。有6个国家的结核病病例数量占到全球的60%,依次是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南非。结核病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但大多数病例分布于亚洲(61%)和非洲(26%)。2015年全球死于结核病的人共有180万(其中包括40万HIV携带者),死亡人数超过艾滋病和疟疾。
据统计,2016年我国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6944240例,死亡18237人,其中,肺结核发病数为836236例,死亡2465人,占所有传染病发病人数的12%和死亡人数的13.5%,可见肺结核在我国仍然是一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传染病。
2017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口号是“联合起来消除结核病:不让任何人掉队”。今年是以“联合起来消除结核病”为主题的两年期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活动的第二年,世卫组织将特别关注针对“不让任何人掉队”做出的联合努力,包括为解决耻辱感、歧视和边缘化以及为消除治疗障碍所采取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