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3-21 老梁 视知
中国结,中国的象征。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对这个东西闻所未闻,然后短短几年,它就迅速成为中国的象征符号,几乎可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并驾齐驱。
我们不太方便把长江长城挂在倒车镜下面,但是中国结可以。从90年代开始,它迅速占领了中国人的节庆、婚礼、日常装饰,乃至城市景观。
从某个角度说,这是一场超级成功的文化营销。
接下来你将看到:
● 绳子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谜团
● 绳子的神秘力量变成日常审美
● 要说绳艺,还是明清人
● 台湾同胞打捞了中国结,然后交给小商品市场
为这个选题激动了好几天的值班编辑 / 老梁
绳子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谜团
-+-
人类什么时候学会了制作和使用绳子,这依然是考古学界的一大悬案。
人类可能很早就会使用自然界的材料,比如藤条、树皮,作为捆绑或连接的工具。但从自然材料中加工出绳索,对早期人类而言是一项非常高科技的技能。因为绳索意味着,人类使用工具的历史从原始材料走向了复合材料的飞跃。
有了绳索,原始的材料,比如石头、木棍,就可以组合成更复杂的工具——斧头、长矛、弓箭、投石器。但是绳索易于朽坏,我们只能从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比如箭镞、石斧上,推测出当时人类使用绳索的状况。
●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石器陶器上,记录了人类用绳索,将木棍和石器捆绑起来,制成石斧的方法
2015年,欧洲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距今4万年前的小玩意儿。
它由猛犸象牙制成,上面有均匀的钻孔,这是已知最早的、用来编制绳索的工具。它是我们今天人类的直系祖先刚刚抵达欧洲时留下的。
而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距今10年前的远古人类留下了更古老的绳索痕迹。在这一片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上千个石球,同时还有数以百计的野马化石。
考古学家推测,这些消失在进化长途中的许家窑人是一群技术高超的猎马者,他们投掷用绳索连起来的石球,准确地绊倒野马。这说明,至少在10万年前,人类就学会精巧而牢固地
用绳索打结。
在这样实用的技能之外,绳结才被赋予了“结绳记事”和宗教祈祷的含义,也有了对绳结的审美。
绳子的神秘力量变成日常审美
-+-
作为一种吃饱了就容易想多的物种,人类很快对绳结产生了审美和神秘崇拜。
中国的仰韶文化中,绳子编织的网出现在大量陶器花纹中。
在日本,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时期,居民也广泛用绳索图案装饰陶器,也就是日本历史上所谓的“绳纹时代”。
青铜器和玉器上,也都有绳结形象的存在,并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变形。
汉代建筑中的瓦当,常常有将龙蛇盘成双钱结的样子(绳结的样式之一,又称同心结,形状如两铜钱相套),似乎寓意着某种神秘而不可测的力量。
● 瓦当上的双钱结纹(汉代)
除了在器物上的装饰,古人的衣服和配饰也是绳结出没的地方。那时候的人们,穿着讲究“宽衣博带”,结的样式就有束服之结、装饰之结。
●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图中由左至右第三人腰间佩有简易蝴蝶结)
●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图中左侧第一人衣带上的结饰)
上层贵族又喜欢在腰间佩玉器和珠宝,便以编结的绳子加以连缀。于是绳结的技艺也得到丰富和提高。
● 东周信阳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佣复原图(图中二人腰悬玉璜、玉璧、彩结、彩环组佩)
身上的各种结多了,便有相应解结的工具,名为“觽(xī)”。佩觽也表示男子跨入了成年的行列。
● 龙纹玉觽(西汉)
南北朝文人骚客的诗句已经将某些种类的绳结(典型为同心结)赋予男女间美好情愫的意义。
信佛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就曾吟诵“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这类风气到唐代达到鼎盛。
诗仙李白《捣衣篇》中,描写了少妇思念军戎在外的丈夫,内中便有“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吟诵同心结的诗句还有刘禹锡《杨柳枝词》、王建《赠离曲》等。孟郊的《结爱》更展现了一个女人心中千转百回的“情结”: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 双鸾衔绶纹铜镜(唐代),图中鸾鸟嘴衔飘动的系有“同心结”的绶带
要说绳艺,还数明清人
-+-
到了明清时期,绳结工艺应用更加广泛。
彼时皇帝老爷们已经对这类工艺品相当青睐。从目前所知的材料看,明孝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明孝宗坐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屏风两边悬挂的盘长结)
● 系有结饰的宫廷如意(清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的绳结技艺(时称“打络子”),就成为了判断宫女是否合格的一项手艺。
据《宫女谈往录》一书说,
“宫人出宫,都能带出一双巧手去。……尤其出色的是打络子,满把攥着五颜六色的珠线、鼠线、金线,全凭十个手指头,往来不停地编织,挑、钩、拢、合,编成各种形象的图案,真是绝活。”
有时宫女们能编成似蝙蝠的络子,而特别受到太后的宠爱。
花样多多的绳结工艺,在小说《红楼梦》中也有体现。其书第三十五回里,莺儿回答贾宝玉打络子的花样就有“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攒心梅花”之多,并且花色、用途不一。
众多用品如轿子、彩灯、窗帘、帐钩、笛箫、折扇、扇套、眼镜袋、腰带、帽扣、荷包、香袋等,都能见到编结的踪影,与平民百姓的生活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 明代唐伯虎《吹箫图》局部
● 香袋(清代)
台湾同胞打捞了中国结,然后交给小商品市场
-+-
不幸的是,近代以来,战乱频繁,绳结这种不能当饭吃的民间工艺和闺房雅趣,自然被抛到时代浪潮的后头。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英文汉声杂志《ECHO》的编辑同仁姚猛嘉、黄永松以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的陈夏生,决定打捞和整理中国传统的绳结法,决定将这类绳结工艺总其名号为“中国结”,对其出刊、出书,在学校开设“中国编结艺术”课程,很快中国结便风靡岛内。
● 陈夏生
台湾的学人们又热心举办“中国结”的展览活动,除在台湾岛外,也在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地巡展,扩大了海外的影响力。传统的绳结,被作为国族、文化认同的吉祥物,推向了华人世界。原先作为香袋、玉佩附属物的结,从配角变成了主角。
喜欢抒发乡愁的余光中,在这一时期也发表诗作《中国结》,将实物寓意中的家国情感分享给了更多的人。
● 余光中《中国结》书影
由于受海峡两岸隔海而治的影响,中国大陆大概在1988年10月召开的民艺学学术讨论会上,才听说对岸学人在“中国结”上的贡献。同时,瞄准商机的生意人,则将中国结引进到了大陆的小商品市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
官方层面的认同“中国结”,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彼时有报纸说,台湾星云法师访问大陆时,向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赠送了刻有“吉祥如意”字样的玉制“中国结”(见《李先念会见台湾星云法师》,载《人民日报》,1989-3-30,第2版)。
数年之后,高大上的《人民日报》已开始解读“中国结”身后的爱国情感,说道:
“中国结,这个萦绕在世界华人心头、流动在世界华人血液之中的情结,是高山大海无法隔绝、任何强大的力量也不能分割的一种剪不断、撕不开、推不走、拂不去的情愫。它将与华人的生命同在,与世界同在。”(《剪不断的中国结》,载《人民日报》 ,1994-3-7,第8版)
高校的学子是这一寓意的实践者之一。上世纪末澳门回归之际,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曾制作了1999个红色的“中国结”,表达对澳门同胞的美好祝愿和国家的祝福。
之后,中国结就成为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保留项目”。
它被写入歌曲:
打个中国结 请春风剪个彩
愿祖国的日月年年好运来
你凤舞太平年 你龙腾新时代
你幸福的家园迎来百花盛开
——《好运来》 演唱 祖海
好运来祖海-再唱为了谁
升腾的太阳是中国红,
大大的喜字是中国红,
编个中国结中国红,
高扬的旗帜中国红。
——《中国红》 演唱 叶俊华
带中国结 写中国页
让全世界 一起凤凰花烛夜
——《花烛夜》 演唱 凤凰传奇
被展示给外国友人:
● 孔子学堂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结,来源/国家汉办网站
被竖立在无法计数的城市广场上:
● 大庆城市广场树立的世界最大水上中国结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神转折。
这些中国结的形式,大多数来自一种传统的绳结——
盘长。
盘长是佛教的八种宝物之一,绳结没有开头,没有末尾,回环往复不绝。佛教认为,这意味着贯彻一切通明,无始无终。这种花纹,在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而进入中国。
● 四川绵阳东汉墓葬出图的盘长纹砖
● 典型的盘长结就是这个样子,没错,中国联通的logo就是来自盘长结
“贯彻一切通明”显然不符合中国群众的口味,于是象征“无始无终”的盘长,在中国民间被改造成子孙无穷无尽、幸福连绵不断的中国特色寓意。
今天广泛流行的中国结,其实是一个
来自印度的花纹。
参考资料:
梅慧玉:《结缘——访中国结艺师陈夏生女士》,载《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专刊第十四种 第七年度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与艺能调查研究》,1989年7月;
曹振峰:《姚猛嘉与中国结》,载《装饰》,1996(6);
陈夏生:《中国结的历史面貌》,载《当代中华艺术的多点透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论文集》,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徐雯编著:《中国结》,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
梁诗晨:《从中国年看中国结》,载《寻根》,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