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条约清朝在领土上吃了亏,却是最值得签的一次条约

一纸条约,白山黑水无恙;底定边界,中国宇内得安。

1689年,清朝同沙俄签订了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的签订,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交织着中俄的明争暗斗,也影响了世界的未来发展。

先兵后礼

中俄不是邻国!至少在十六世纪中期以前不是。

蒙古钦察汗国崩溃后,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并很快击败周边势力,走上了对外蚕食的道路。

沙俄的崛起是不断对外战争的历史,为了解决军力不足问题,沙俄政府采取了收买强盗、组织探险者的路子,很快获得了发展。

1582年,哥萨克叶尔马克越过乌拉尔山,开始了征服西伯利亚的征程。

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

1639年,俄军队抵达鄂霍次克海岸。

1649年,建立鄂霍次克要塞,标志着势力进到太平洋沿岸。因武器较为先进,且步步为营,征服过程中沙俄几乎未遇到像样的抵抗。

驱使俄国人向前拓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利润丰厚的毛皮。

沙俄一路向东,但是广袤的西伯利亚人口稀少,最重要的是气温极低,不利于毛皮的获取。

在向东推进过程中,沙俄不断试探着向南推进,但是此时的中亚地区为准噶尔汗国占据,难以下手。

外蒙古地区为喀尔喀蒙古控制,阻力甚大。于是沙俄不得不继续向东寻找南下道路。

恰在这时,明朝灭亡,清军南下进入关内,东北地区成为不设防的白地,空虚的边防给了沙俄入侵的机会。

(图)清初三藩之乱

1643年,沙俄殖民者越过外兴安岭侵入黑龙江地区,到处烧杀虏掠,边境民族深受其害。

1657年,沙俄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沙俄的入侵遭到达斡尔族等民族的激烈抵抗,关系到东北边境的安定。

平定“三藩”后,1685年,康熙皇帝派朋春将军从瑷珲起兵进攻雅克萨并取得胜利。

清军撤军后俄军卷土重来,1686年清军再攻雅克萨并围城。

战斗持续一年多,击毙俄军头目托尔布津,重创俄军。迫使沙俄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随即清军停火。

此时的清王朝,刚刚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可谓元气大伤。

此时的准噶尔蒙古在新疆地区虎视眈眈,关内前朝势力暗流涌动,可谓内忧外患。

所以清朝在反击沙俄入侵时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腾出力量对付噶尔丹,康熙皇帝急于尽早解决沙俄问题。

所以在事件的开始,清朝就显得“低声下气”,取胜之后急于何谈,这种先兵后礼的方式也被对方利用,最终造成清朝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这样掣肘条件下达成的协议又如何能平等?

(图)康熙平定准葛尔

沙俄——消停百余年

很显然沙俄并没有体会到大清皇帝的诚意,相反,他们处处使坏,想要攫取更多利益。

先是,康熙身边传教士南怀仁暗中致信沙俄,主张以拉丁语作为谈判语言。

这正是清朝的软肋,在没有专业翻译的情况下,康熙不得不使用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法国传教士张诚充当翻译。

虽然这几位传教士和沙俄国别不同,但是他们信仰的新教和沙俄的东正教都属于基督教,因此关系亲密。

最要命的是沙俄谈判代表戈洛文会说拉丁语,这一里应外合的阴谋很快形成。

两位传教士充当了沙俄的间谍,导致谈判时清朝的底线过早泄露,给清朝带来了巨大损失,导致清朝未输在战场却输在谈判桌上。

这一边倒的局面很快使清朝处于被动,并最终使清朝做出了更大让步。

好在外交大使索额图、佟国纲据理力争,作为皇帝代言人尽忠尽责,最大限度维护了国家主权。

1689年9月7日,《尼布楚条约》签订。

条约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东部边境最终获得了170多年的和平,东北消停了。

但这是沙俄心中难以忘怀的痛!

和之前的被殖民部落反抗不同,沙俄在黑龙江流域遭遇了一个强国的冲击,冲击结果就是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最郁闷的是当自己想要卷土重来时,一纸条约签订,再无报仇的可能。所以在沙俄看来,《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图)雅克萨(今中国漠河黑龙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

沙俄占领黑龙江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毛皮,增加国库收入。

更深远的目的是占领黑龙江流域,获得太平洋西岸的远东出海口。当时的沙皇彼得一世和北欧强国瑞典打了整整二十年的北方战争,只为了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但是《尼布楚条约》彻底断绝了沙俄获得远东出海口的可能,北部的海岸线虽漫长,但是由于纬度高且沿岸有寒流存在,每年冰封期长达半年以上,北冰洋更是几乎全部被冰层覆盖,这和内陆没区别。

而且,条约的签订遏制了沙俄在东线南下的企图。

不甘心失败的沙俄随即支持准噶尔部噶尔丹和清朝对抗,但最终也被清朝击败。

不得已沙俄继续西退,开始从中亚下手,将里海、大高加索地区作为自己的南下基地。导致中亚完全沦陷于沙俄,新疆成为对抗沙俄的第一线。

受够了沙俄的压迫,1771年,土尔扈特部自伏尔加河下游回归祖国。

(图)油画,土尔扈特部

清朝——折腾百余年

条约的签订对沙俄而言是一种解脱,失败了可以东山再起,要是被清朝消耗战拖垮只能是得不偿失。而解脱的另一方,清朝,则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并最终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后世站在现代角度,认为《尼布楚条约》使中国失去了西伯利亚,丧权失地,肥了沙俄,最终给自己酿成苦果。但是站在当时的立场,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这一条约对于清朝有着重大的意义。

毫无疑问,沙俄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哥萨克骑兵已经习惯了在极寒地区作战。

而清朝八旗入关以后,战斗力已经开始出现下降。且此时的清军主力在蒙古地区对付准噶尔蒙古,东北地区的清军数量不算多。好在沙俄劳师远征,人数更少,因此在数量上,清朝占据优势。

在作战方向上,沙俄基本是经向作战,即在同一纬度上东西方向扩张,连侵略黑龙江也是自上游自西东下。

反观清朝则基本是纬向作战,自南向北反击。

这样看来,沙俄在乌拉尔山和黑龙江流域面对着是相似的气候,因此适应性更强。而清军则是北上深入不毛之地作战,在作战难度上比沙俄难上数倍。这也解释了为何清朝虽然取胜,伤亡反而很大。

作战方向的差异意味着沙俄随时可以卷土重来,他们在更北的地区设有据点,因此他们可以保存实力等待再次南下,这和历史上的匈奴的游击一样恶心。

而清朝国内的形势是不允许康熙一次次派兵进剿的。不歼敌于国门,简单的击溃战没有意义。

这也是雅克萨之战中康熙围城想要谈判的原因。只有条约,一劳永逸地解决中俄边境问题。

(图)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为保护龙脉不受损,清朝制定了禁止汉人进入东北的国策,这导致东北长期人口稀少,为沙俄的入侵渗透提供了契机。

条约签订后,康熙皇帝仍没有改变东北地区的政策,因此条约成为守护东北地区安宁的最重要保障。清朝通过划线以及规定待议地区的方式,迟滞了沙俄的南下扩张,保障了白山黑水的长期和平。

清朝通过《尼布楚条约》条约,实现了据险而守的目标。

后继的雍正继续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和《布连斯奇界约》,与沙俄形成东起外兴安岭,西至萨彦岭的对峙线。西伯利亚地势自南向北倾斜,地形上对清朝不利。占据制高点,则最大限度保障了南部的安全。

任何王朝的前期都会积极对外扩张,清朝也不例外。

因此谈判时康熙指示索额图以勒拿河为界、以外兴安岭北延线为界。但遗憾的是当时的清朝落后到连一个翻译也没有,更不会有一张准确的世界地图可供参考。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谈判只能被沙俄牵着鼻子走,吃了很大的亏。

但是无论领土上怎么吃亏,对于清朝而言都是一次胜利。作为一国之君,康熙皇帝不会不清楚土地对于国家的意义。在外东北失去的土地,康熙皇帝要在蒙古身上找回来。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很显然,纬度低的蒙古地区比高纬度的西伯利亚地区更具有吸引力。

条约签订,表面上沙俄获得了大片土地,但是在当时,这些苦寒之地对于清朝而言意义并不大,康熙想要的是更丰饶的蒙古。

沙俄的不断迫近,给当时摇摆不定的蒙古各部留下了一个二选一的难题。要么跟着同属一宗的清朝走,要么投靠异族沙俄。最终,对立的喀尔喀和准噶尔分别选择了清朝和沙俄。

1691年,康熙皇帝组织多伦会盟,将外蒙古喀尔喀纳入版图,后两次亲征并击败噶尔丹,沙俄支持准噶尔蒙古入侵中国的图谋再次失败。

通过利用沙俄的外在压力以及蒙古内部的斗争,蒙古各部实力大为削弱,康熙成功实现了控制蒙古的意图。

1755年,乾隆皇帝最终消灭准噶尔,清朝最终统一新疆。

(图)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所以说《尼布楚条约》是清朝逐步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契机。

要知道,当时的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都不是清朝领土。这些地区是条约签订后清朝用了一百年左右的战争才最终获得的。

从这一点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一、“自古以来”不靠谱,实力才是一切;

二、丢芝麻捡西瓜是外交智慧,这一点康熙做得很高明。

综合说来,《尼布楚条约》对沙俄而言是城下之盟,被沙俄认为是不平等条约。

我们习惯认为是平等的,即使在细节上中国吃了很大的亏。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对沙俄的强力反制,清朝在条约上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通过条约,清朝牢牢控制住东北部边界,为国土统一及和平盛世奠定了基础。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