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电影,怎样一路走来?

中国武术电影,其实一直在纠结中国武术到底能不能打的问题——更极端地说,是拳法能否打过枪法的问题。徐克的电影里喊过“咱们的功夫再好,也敌不过洋枪”,也喊过“你有科学,我有神功”,武功以暧昧不明的方式,成了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一股暗流,甚至改变了世界电影的走向。

1

功夫片和武侠片的区别在哪里?

曾经有过这么一种回答:功夫片是拳脚多,刀剑少;武侠片则是刀剑多,拳脚少。

这种说法,初看有点强词夺理,其实有自己的道理。拳术是中国武术的核心,而刀剑更多地以工具的面目出现,它是人身体的延伸。而武侠小说和电影为了创造一个异彩纷呈的武林,拔高了刀剑的位置。刀剑可以丰富故事,可以作为人物的标签,因此武侠天生与刀剑亲近。但电影里的侠客多用刀剑,少用拳脚,难以展现真功夫,这是一种投机取巧。

1905年,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面世,这是一部被搬到银幕上的京剧武戏,舞刀弄枪无不按照戏曲形式忠实上映。此后,电影中的武打场面来源固定为两种:一是戏曲舞台,二是剑仙小说。演员们穿着舞台上的戏服在银幕中用掌心祭出飞剑或者雷电对打,程式化而荒诞。

直到五十年代,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终于开创了另一分支。《黄飞鸿》的班底大都是现实中的武师,展现在银幕上的拳术也颇原汁原味,摆脱了戏曲舞台的套路,摒弃了神怪小说的玄学,开始真正强调南拳的实战性。

换句话说,人们终于开始试图表现一种在现实中能打的拳。黄飞鸿风行数年,只有以张彻、胡金铨为代表的武侠片可堪竞争。

2

武侠电影更注重艺术,主角不同于黄飞鸿的老成持重、谆谆教诲,而多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以迎合观众的好胜心。受武侠小说而非现实武术的影响,从张彻的《独臂刀》、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武功路数几乎全部出自小说家、编剧的架空,打斗虽然酣畅淋漓,但由于脱离了传统武术的土壤,使人们总能意识到这些是“虚构的”。

此时,在太平洋的彼岸,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名声大噪。虽然扮相不再是古装,但李小龙的电影中,拳法器械或是出自中外武术,或是体现他自己的拳术与哲学。但他的英年早逝,使电影对李氏武学的阐述一开头便煞了尾。

李去世后,市面上出现了他的众多模仿者,然而只能是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他的武学,个人面貌太强。他拍摄电影时的力求真实,使故事片变成了教学片,这是电影功夫影响现实武术的一例。

3

也许是受到李小龙“真功夫电影”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原教旨的复兴。

刘家良的父亲刘湛是黄飞鸿的徒孙,以刘家良为首的“刘家班”,拍摄了《少林三十六房》《方世玉与洪熙官》等影片,走的正是正宗武术的路线。他从不吝惜把镜头放在拳脚的招式拆解上,所拍摄的故事也大都取材于武林典故。

《武馆》曾当选1981年“十大卖座华语电影”。它的风格仍是南派拳脚打斗,虽经过设计,但仍然真实可信,其中也描述了一些江湖规矩、武林礼节,显得很考究。片尾的“九曲巷对决”,狭窄的巷子内,刘家辉与王龙威各自使出数种看家功夫打斗,并由打斗者亲自讲述出这些拳术的由来、优劣,甚至细化到丈量巷子宽窄而选择桩与步的长度。这是南拳在银幕上最讲究的一次留影。

与此同时,以袁和平为首的“袁家班”挖到了成龙这块好材料。成龙是梨园出身,从小学的并不是正宗的武艺。但他的身手极佳,早期作品《醉拳》《蛇形刁手》这种少年不得志,遇高人传授功夫,自己创出拳法的故事,简直是为他量身打造的。

这些传统武术唱大戏的作品,简直可以称为“拳种电影”。它一般将一种拳术的发明作为故事的主线,所有情节要紧密地围绕着该拳术的特点展开,直接向观众介绍该拳种的技术要领,并且干脆直接将拳种名称或者人物名作为电影名。

4

1981年的《少林寺》,是北方学院派武术与粤地武术在电影上融合的肇始。

当时是八十年代初,中国内地的武侠动作电影影响力并不大。张华勋导演的《武林志》《武当》请到了一批竞技武术运动员和民间武师,银幕上的功夫有不少是真实发挥。而香港导演张鑫炎来到内地,启用全国武术冠军李连杰出演《少林寺》,一炮而红。自此,大陆和香港在功夫片方面展开了亲密的合作。在后来的二十年中,北派竞技武术改变了中国功夫片的面貌。

出于“体育化”的需求,我国武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体操思路,比如跳跃、平衡、难度动作、组合动作。《太极张三丰》的故事背后有一个功夫内核,那就是武当拳术对少林拳术的扬弃。在这部电影中,袁和平设计了一系列夸张而又合乎逻辑的动作场景来表现太极拳这种中国最神秘的拳种。但用太极拳竞赛套路来描绘武当拳,内行人看来未免偏差过大。

李连杰涉猎广泛,套路一学即会,能迅速抓住拳的神髓。在后来的《救世主》中,还曾分饰两角,以形意拳和八卦掌对战。然而,他的动作存在硬伤,比如无论竞赛套路痕迹过重,以及会将任何一种拳术打出他早年练就的“翻子拳”味道。早在《黄飞鸿:狮王争霸》中,黄飞鸿就在十三姨的映画机前展示了一段完整的翻子拳套路。而黄飞鸿,众所周知他是洪拳门人。

电影中的种种竞技表演风格的太极拳,流毒甚广。它几乎是倒逼民间太极拳扔掉了所有太极拳作为“拳”的东西,来学习电影中借力打力、仙风道骨的效果。好在,1994年李连杰有一部《精武英雄》。这是一部神作,是对多年来活跃在银幕上下的武学的一次整理。

而在徐克和程小东那里,武功走的更远一些。《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里,真实的武术完全被虚化,刀光剑影的江湖里,拳术不再重要。尽管徐克也拍过《黄飞鸿》,但正如前面所说,李连杰打的已经不再是洪拳。“佛山无影脚”的本质其实还是特技,也不再是武术。

5

在大片时代,真实的武术要想融入电影变得有些困难。银幕越来越大,拍摄要求越来越精细,电影开始热衷于宏大的叙事、华丽的景象。

《卧虎藏龙》《英雄》是中国武侠片再次轰动世界的作品,然而其中的打戏凌乱。这是因为武指的工作与导演不够契合。

《卧虎藏龙》的竹林打斗一节是影史经典,但玉娇龙与俞秀莲的十八般兵器对战,又返回套子拆解的老路,二者神髓割裂。

《英雄》中李连杰与甄子丹棋亭对战,用的也是二十年前就已存在的竞技套路对练,却已经不知道秦青铜剑、枪、矛和后世的文人剑、花枪根本不是一种东西。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拳术电影中一些传统的东西强硬地回归,其代表是李连杰的《霍元甲》、还有接二连三的“叶问片”。甄子丹努力地在打咏春,出手却都是MMA的路数;王家卫则以更文青的方式将传统武术在银幕上“留一盏灯”,但显然,他的八卦掌和形意拳仍然是竞赛的路数居多。

更多时候,武术不再把自己当做主角,而是以更低调的暗影出现在大片中,有时你会发现它的吉光片羽,更多时候它会被电影本身掩盖。看陈可辛《投名状》时,发现武打的比重并不大,但李连杰等人的动作,竟然皆能在传统武术中找到来历,这也许是武术在电影中的最好归宿。

(作者: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