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类,其行必异?为什么清代佩刀的刀柄大多都向后?

在清代的紫光阁功臣像里,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刀柄向后佩戴,与我们一般所见的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并不相同。

这种佩戴方式在清代以前,在我国的确很少见到。

在我国古代,最开始是一种被称为璏式佩剑法的佩戴刀剑方式。

自从五世纪前后,古波斯出现了一种双附耳悬挂法,即一长一短两根皮带,一头系于鞘附耳的孔内,另一头系于腰带上。由于用这种方法佩刀,不仅能使刀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而且在人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时也能保持固定不变的位置,这是比较先进合理的佩带方法,所以在其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取代了之前的璏式佩法。

现已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双附耳刀鞘,是南北朝后期北周的墓葬中发现的,时间约在公元560年前后。比之稍晚的隋张盛墓出土的白瓷武俑,和时间与北周较近的北齐娄叡墓壁画上,都可以见到这种双附耳刀鞘和佩带方法。

▲北齐娄叡墓壁画

在这之后的各个朝代,从出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来看,也都是大家普遍印象中的刀柄冲前的佩戴方法。比如唐代:

▲唐代长乐公主墓甬道壁画

宋代:

▲北宋李公麟所绘《维摩演教图》

元代: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代刘贯道所绘的《元世祖出猎图》

明代:

▲明十三陵神道上的石人石像

所以很多人很疑惑,清代人这样佩戴,是否能拔出刀来?为什么清代的画像中要这样刀柄向后佩戴?在我国传统评书有这样一种说法,这样佩戴叫做太平腰刀,是一种礼仪,反着佩戴刀不好拔刀,以示自己没有敌意,尤其是见上官用这种方式。甚至有些人认为刀柄向后佩戴根本无法拔刀,是找死行为,只是为了礼仪。但是这种说法依然也有疑点,康熙皇帝的画像中也是这么佩戴的。皇帝没必要向别人显示没有敌意吧?

而且即便是接见臣子时也采用这种太平腰刀的礼仪,但是康熙狩猎时的画像中也是这么佩戴。虽然皇帝狩猎不会遇到什么危险,但是如果有什么猛兽万一冲撞圣驾,需要刀的时候拔不出来,岂不是很糟糕?所以狩猎时这么佩戴也很难用礼仪说来解释。

最重要的是,在同样的紫光阁功臣图中也有刀柄向前佩戴腰刀的画像。如果是一种礼仪,为什么有的人刀柄向后,用太平腰刀的礼仪佩戴,有的人却刀柄向前佩戴?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下,刀柄向后是不是真的不方便拔刀?如果真的不方便拔刀,那么就只能用名为太平腰刀的礼仪佩戴方法来解释了。

说知道的是,画中人像其实都是骑兵的装备。满清自称以骑射起家。清朝皇帝经常说“骑射得天下”,并将“国语骑射”作为八旗之根本。所以画像上虽然紫光阁功臣像中所绘功臣并未骑马。但实际上都能看出来是明显的骑兵姿态,弓以及弓囊箭壶都是骑射所用款式。所以优先考虑的是在骑马状态中,是否能拔得出来。刀都是佩戴在左侧,必然是右手拔刀,不可能左手向后抽刀,那样的话也抽不出刀。那么最顺手的方式只能是右手从腰后面抽出刀来。这种拔刀方式,可能有刀的人试过都能拔出来,但是如果像清代的紫光阁功臣图中那样佩戴弓囊箭壶,有箭壶的阻碍是否还能拔出来呢?这种事情只靠想象显然是不行的,所以笔者决定亲身做试验来看是否可行。

笔者的装备都是明式,弓是明式小梢弓,箭囊弓囊也是按明代绘画《出警图》中样式做的。腰刀是按存世明代腰刀复刻的。不过清承明制,差别不算大。还是能大概模拟出清代佩刀情况。

笔者的明制腰刀全长:99.5cm,刃长:78cm。这个尺寸在存世腰刀里算长款,这要能拔出来,那些平均长度要稍短一点的腰刀自然更没问题。由于真的找一匹马来测试比较不方便,所以用靠背椅子来模拟骑马状态。

这是刀柄向后佩戴方式,大家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为了保证测试准确,箭壶里我也插了不少的箭,看看箭壶是否会阻碍从腰后拔刀。

从背后抽刀虽然要用另一只手稍微扶一下刀鞘,但是由于双附耳佩戴法是用绳子挂在腰上,并不是固定死的,即便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也一样需要用手扶一下刀鞘,所以从背后抽刀并无什么不便。实际操作的时候,刀柄就在箭囊后面的空隙里,拔起来很顺手不受影响。所以认为刀柄向后不方便拔刀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依然有一种说法,就是如果穿着盔甲是连手都背不过去的,是无法从背后把拔刀出来的。所以笔者决定继续测试,穿上盔甲试一下是不是还能够将刀从腰后拔出来。

由于笔者没有清代的棉甲,所以选择穿现代防暴护甲来作为代替。穿过甲的都能明白,传统中国甲的披膊对胳膊活动的限制是最小的,而这种现代防暴护甲无论胸甲结构也好,手臂灵活性也好,对于拔刀来说影响都比清代棉甲高。如果穿现代防暴护甲可以将刀拔出来的话,那么穿着清代棉甲的话应该更没有问题才对。

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便穿着盔甲,刀柄向后的佩戴方式,跨坐在“马背”上,依然可以毫无难度的把刀拔出来。所以认为这是因为不方便拔刀以示没有敌意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也有人认为这样佩刀拔出来容易插回去难,还是不方便。但实际上这样佩刀插回去并不需要从腰后原路插回。只需要把鞘口拨到正面插回去即可。

插进去以后把刀柄拨到后方就恢复原位了。

所以刀柄向后的佩戴方式即便是穿着盔甲骑在马上,无论插拔其实都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那么,我们再试试看刀柄冲前的佩戴方式,看看会有什么不同,借此来对比一下清代武将为什么刀柄向后佩戴,比刀柄向前有什么优势没有?

现在是刀柄朝前佩刀。首先我刚走到了没几步就听见刀柄处的铜刀首。撞击弓片的清脆声音。真的有把好点的弓的人,大概都能明白马跑起来颠簸时刀柄铜装磕碰弓片的心疼感觉。尤其是传统角弓价格昂贵,从选料到制成需要三年时间,而且好的角弓弓片还要上漆描画,这些将军肯定使用得起好角弓的。即便他们不差弓钱,漆皮若是磕掉了什么的,大概也是一样非常心疼。

然后是拔刀,可以看到如果急着往前拔,前面的“马头”还是有点碍事的。这让我想起了传统相声《大保镖》。相声结尾讲的是手艺稀松还骑了一头牛的大保镖,抽出刀一个海底捞月,就听“砰哧”一声,红光迸溅,鲜血直流,斗大的脑袋掉在地下叽哩咕噜乱滚!捧哏问: 你把贼杀了? 逗哏说:我把牛宰了。这让我不禁想到,会不会不小心拔不好把马宰了?

不过往上拔可以将刀拔出来。但是因为是绳挂在腰带上,拔刀的时候刀鞘也跟着被提起来了,导致拔不出来,所以也得用手扶一下刀鞘,但是因为有弓囊阻挡,扶刀鞘也不是特别方便。我只能把手从弓下面插过来才能扶到刀鞘,这才把刀拔了出来。不过如果熟练的话,会好一些,

总的来说,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并不比从腰后拔刀方便顺手多少。只是插回去少了一个把刀柄拨回去的动作。所以只是拔刀的话,无论刀柄朝向哪边都能拔得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紫光阁功臣图里一样有刀柄冲前佩戴的。不过我们可以再看一下那张图:

注意,他把弓囊挪后面了。这样刀和弓篇就不会相碰。顶多鞘会碰到弓弦,但是这就无关紧要了。现在我们再回忆一下之前也有佩戴弓囊的《元世祖出猎图》:

这回我们就可以注意到,元代弓囊的朝向是向后的,所以腰刀他就选择刀柄朝前佩戴。之所以,清代紫光阁功臣像中很多人刀柄向后佩戴腰刀,主要是为了避免刀和弓方向一致导致骑马的时候弓刀互相碰撞,导致损坏弓片。把弓囊移位或是弓囊换个方向的话,就可以按传统的刀柄朝前佩戴腰刀。当然如果不是什么好弓不怕磕碰的话,不怕弓刀方向一致导致磕碰,那么怎么配戴都可以。

最后奉上完整的拔刀实验的视频,这样看起来更加直观。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