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热议了一个和“吃”有关的话题……

出品:科学大院

作者:尹雪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普博览

再过2个小时,随着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五次会议闭幕,2017年的全国“两会时间”就告一段落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已于13日闭幕)。

在2017全国“两会”上,有一个跟“吃”密切相关的概念成为代表们关注的新热词,它,就是功能农业。

据不完全统计,政协提案和人大建议中涉及功能农业的达十多份。作为一个新的农业方向,功能农业为何引发两会代表热议,我们从“农业的未来”和“吃的未来”两方面说起。

首先来看“农业的未来”。

功能农业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定量调控农产品中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如:硒、锌、钙、糖等),这一理念最早是由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在《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中提出,他预判到我国农产品未来将会走向营养化、功能化。这一论断,也开启了人们对农业产业的新遐想。

自1989年绿色农业引入中国,以及此后的有机农业思想。在这近三十年来,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从农产品的内涵角度,绿色、有机始终代表着农业的最高阶段。绿色农业这杆大旗一扛就是三十年。

2008年随着功能农业概念的提出,在农产品“绿色、安全”的基础上,从增加农产品功能性的角度,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支撑。

正是基于这一点,2016年,山西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以功能农业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并在筹建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此后出台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三部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第15条中也对此做了论述。至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更多省份,开始布置加快推进功能农业发展。因此,功能农业如果加以很好地筹划,有望成为中国引领世界农业的一面新旗帜。

看完“农业的未来”,我们再来看看“吃的未来”。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我们生活资料的日益丰富,很多人觉得已经“吃饱、吃好”,吃的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提高的了。而随着功能农业的出现,一下开启了人们吃的“新未来”。

即:从高产农业解决了人们“吃饱的问题”,到绿色农业解决了人们“吃得安全的问题”,再到功能农业着重解决人们“吃得健康的问题”。

那究竟是怎样的“健康”呢?

实际上人们虽然感觉已经“吃饱喝足”,但还存在“第二种饥饿”,比如硒、锌、钙等一些微量营养还不同程度缺乏。功能农业的使命就是解决人们的“第二种饥饿”,也叫“隐性饥饿”。所以说,功能农业把农业从“吃饭产业”变为了“健康产业”,从而带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民增寿”的三增效应。

据赵其国院士预测:2020年,全球将推出80-100种功能农产品,仅中国产值就将达1000亿元;功能农业在农业中的占比2020年将达到1%,2030年达到10%,2050年达到50%以上。由此可见,功能农业不单是开启了“农业的未来”和“吃的未来”,还孕育着一个万亿级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