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基因只有30000~50000种,甚至还没有小麦、玉米的多,许多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也表明,基因数量的不同对于物种的构造并没有太多的贡献,因此如果从基因数量差异入手寻找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差别,结果必定错误。
1921年,一个叫西奥菲肋斯·佩因特的美国医生,将几个精神病人自虐切割的睾丸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发现,那些只有一套基因组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似乎为24。30多年后,人们运用更好的仪器,清晰地看见人的染色体只有23对。在当时,这是一个冲击宗教界的发现,因为在当时所有的猿亚目动物中,染色体数目都是24。并且之前传说约柜的血液也是24对。80年代,由于核型分析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人和灵长类的染色体进行详细比较,发现染色体几乎都能一一对应,只有人类的2号染色体看起来完全是猿类的两条中等大小的染色体首尾相连融合后(罗氏易位)的新产物!这就类似64染色体的家马和66染色体的普氏野马的基因差异。
为什么会选择出2号染色体?分子进化方式给我们带来了解释。基因是自私的,被选择的条件是基因缔合模式更容易传递下去。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的分支进化出现在500万年前的更新世。某一部分可能逆转录病毒感染的猿祖先留下了后代后就撒手“猿寰”了,这些新生的“猿”看起来有点不同:它们的脚不再是与黑猩猩一样那么弯曲,而是更加平板状,不再适合四足奔跑,更适直立;它的矢状脊也消失了,大脑变得更大,同时,牙齿的咬合力降低了。那时,它们的基因与自己的先辈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少了一条染色体:虽然人类的基因中也有X0,XXY,甚至XXXY等不同数目,来自上辈病态的改变使其中两条染色体连在一起后就从此无法分开。这样的染色体畸变,因为没有造成表达区基因功能的缺陷,只是使他们的身体激素分泌出现异常,甚至改变了身体的发育模式。他们(而不是它们)站得更直了,在陆地上可以直立奔跑了,获取环境信息的量更多且更快了。这一切都刺激了智能的提高。
造成这些的是染色体数量的改变,这就是所谓的生殖隔离的开端,使两个不同的群落最终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就像野猪在全世界有27个亚种。亚种间和亚种内核型都有一些差异,染色体数(2n)在36~38之间,如西欧野猪2n=36或37,日本野猪2n=38,彼此间虽然染色体数不同,但是没有繁殖障碍。染色体数为56的野牛与染色体数为60的黄牛杂交后也有可育后代,却是不同的亚种。古猿与现代人类的分歧时刻,也许就发生在两条黑猩猩染色体融合的瞬间,那一刻,被称为“2号染色体”的一条新染色体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物种也就随之诞生。2号染色体正是人类从类人猿中脱颖而出的钥匙!
(作者:陈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