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你也黑?盘点几款被严重歪曲的大明火器

明代人所撰的《军器图说》曾言:“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但其实上,对于大明帝国军队里的各种火器,网络上存在着不少误解和误读。在此,笔者在这里专门说几款被误解和误读的明代火器。

西洋炮是明代中后期由欧洲传入中国的长倍径身管火炮,最早的记载是唐顺之《武编》里所记载的重达七千斤的大口径重型火炮。不过这种火炮从外形上来看与后来的红夷炮大不一样。明后期的西洋炮在广义上也属于红夷炮,但要狭义地说这两种火炮还是有区别的。

狭义上的红夷炮专指的是由荷兰人(红夷)铸造使用的身长巨腹的铸铁炮,而西洋炮则指的是由澳门葡萄牙人(澳夷)铸造使用的长身管铸铜炮。到后来,葡萄牙人在明朝学会了铸铁炮技术之后又包含了铸铁炮。除这两种以外,还有特指菲律宾的西班牙人的吕宋大铜炮。本文所指的则是《武备要略》里澳门葡萄牙人所铸造的西洋炮。在明朝人看来这些出自澳夷的铜铁炮铸造精湛、大小相称、厚薄得宜,属于上上之器。西洋炮由于作战任务的不同也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一号西洋炮最大,长达一丈(3.2米)、口径三寸(9.6厘米),炮口上扬到最佳角度抛射的话能打十二里地;二号西洋炮体型中等,长达八尺(2.56米)、口径约为7.6厘米,炮口上扬最大射程为十二里地;而三号西洋炮最小,长达六尺(1.92米)、口径约为5.6厘米,炮口上扬最大射程可为八里。

虽然书中没有说弹重多少,但根据口径来计算的话可以得知一号西洋炮为8磅火炮;二号西洋炮为4磅火炮;三号西洋炮为1.5磅火炮,这是按照铁弹来计算的。不过按书中所说明朝人用的是铅弹,那么磅数还要大上一些,分别是一号12磅、二号6磅、三号2磅。三型火炮都属于33倍径的全寇菲林火炮,而由于一号和二号西洋炮体型太大,无法在野战中进行有效机动,所以一般被用来守城,而三号西洋炮大小适宜体重较轻,因此非常适合在行军中使用。

大将军炮是明朝本土火炮中类型最多、口径最大的火炮。其前期多为铜炮,到了中后期慢慢替换为锻铁炮,重量在数百斤至八九千斤不等。按照《无梦园集》里的说法,一千斤以下的大炮用于行阵野战,一千斤以上的大炮则由于“体重难举”,用在城墙、关隘、堡台上与轻型火器一起配合防守。比如鹧鸪炮台上的明代大将军就有九千多斤重。明后期,京城各门用的大将军炮都是五六百斤的。

为了便于野战,明朝人又把它改的更轻,只有二百五六十斤,长约三尺六寸(115米),炮弹是一枚重达四五斤的大铅弹和上百枚重四五钱的小铅弹,所有炮弹加起来有七斤多,大概十磅左右。使用的时候,大炮被安置在配套的炮车之上,行动便利十分适合野战。等到敌人冲得近了,直接一轮火炮齐射打过去。大炮弹直入敌阵,打出一条血渠,小炮弹四散飞舞,清出一片血雨,势若雷霆不可阻挡。因此被明人称之为野战“最利之器也”!

至于威远炮是明代“小炮打大弹”理念的成功典范。全炮使用冷锻法制造而成,因此炮身坚固。旧式威远炮再炮身上有数道铁箍用来加固,可后来发现这些铁箍除了白白增加重量也没什么大用,还影响瞄准,于是明人对此进行更改去掉了铁箍,只是把火炮药室部位加厚。改进后的威远炮仅重一百三四十斤,十分轻便,平常就只放在车上或者骡马背上,跟随者军队移动。威远炮还设置了照门准星用来瞄准,每门火炮装火炮8两(298克),使用大铅弹一枚重三斤,小铅弹一百枚重3~4钱。使用的时候,士兵把威远炮取下来放置在地上,对着准星照门瞄准敌人估测距离,然后调整火炮角度进行打击。威远炮的大炮弹最大射程能达到四五里的距离,小铅弹则很近,不过小铅弹的最大散布能达到三十余步大概四十五米,面杀伤还是很可观的,因此被称之为行阵“最利之器也”!

佛郎机是明中期传入中国的。正德时期,宁王造反就曾派人去广东寻找制造佛郎机的方法。到嘉靖年间,明军在屯门击败葡萄牙人缴获大量火炮,便开始大量仿制并很短时间内在全国进行了普及。佛郎机这种火器优于其它火器的地方只有一点,那就是便利。子铳在母铳内随打随换,适合对付来去如风的蒙古人。

佛郎机子铳为了避免泄气太多动能不足,一般铳口部位会前伸至母铳管内一定距离,子铳后面又用铁闩死死顶住避免后坐力把子铳跳出母铳铳膛。佛郎机设置有照星照门,前为照星后为照门,瞄准的时候士兵的眼睛与照门、照星三点一线,对准目标发射。为了提高精度,明朝人使用的铅弹普遍比口径大一分,用凹心铁杆慢慢敲进去,这让可以使弹道更直一些。为了保证发射速度,每一架佛郎机都配备十个子铳,在发射的同时也有专人给打过的子铳装填。这样十个子铳轮番发射极大提高了效率,被明人称之“便利过于他器矣”!

一窝蜂除了是一种火箭的名字之外,还是一种大型的霰弹枪。一般铳管长二尺六寸(83厘米),使用一枚大铅弹重二两,又有一百枚重一钱五分的小铅弹,子弹全重629克。其发射的时候对准敌人,铅弹齐出势如奔雷,射程可达半里。其平常就用一条皮带连接头尾,由士兵挂在背上。用的时候就架在一个铁尖架子上,铳口抬高二三寸,约十厘米左右。铳尾就用一个木桩子钉在地上,防止后坐力跳起。被明人称之为“行营之利器也”!

百子铳也是明军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轻型霰弹炮,不管是守城、野战还是海战都能用上。百子铳的炮管以长为妙,因为炮管长了炮弹的弹道就越直,打的就越远。百子铳和鸟铳一样,也是用数块铁板相包锻打而成的。虽然都设置了照星照门,不过造型各不相同,有用数道铁箍加固的,也有不用铁箍炮身光滑的。相同的是在铳尾都会有一个銎口,用来安插一根木把当作手柄来调整方向,此外还有一个木板凳作为炮台,板凳上插着一个铁足架当作炮架。百子铳的铳管就放在这个铁架上便于上下转动左右平移。主要攻击方式就是用那一百枚小铅弹对敌人进行片杀伤,如果是海战的话还会有一枚十几两的大铅弹,主要是在两船交错的时候集中起来攻击敌船的舵手,使敌船失去控制。

边铳是一种大型的火门枪,在九边军队中多有使用。边铳长约五尺(160厘米),重达十余斤,铳身中间用铁底堵实分成两个铳管,实际上就是把两个火门枪两尾相接拼成了一个火枪。边铳上也设置了照星照门,照星在前后两个铳口上各有一个,照门在中间共用一个。发射的时候,士兵为半跪姿势,右手胳膊夹紧后边铳管,左手托住前边铳管,眼睛和照星照门三点一线瞄准敌人开枪。敌人离得远的话可以估测距离然后稍微抬高铳口,第一枪打完后迅速调转打第二枪,等敌人冲到身前还可以直接作为铁棍使用肉搏,一器二用。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黑云,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