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红珊瑚吗,它就是红色的珊瑚?

在永兴岛的海滩上散步,你会有一种“如入宝山,目不暇接”的感觉。倘若当有人第一次登上这白花花的珊瑚滩,倘若又偶然看到滩上躺着一珠红丸,那他准会忙不迭地奔过去,以极快的速度将这“宝贝”纳入掌中,然后唏嘘地观赏——“啊,珍宝啊,这可是价值连城的红珊瑚哟......”,而后,他会渐渐发现,在这海滩上,这样的“珍宝”原来俯首即是,再细细端详,不对了,这“红珊瑚”怎么净是洞洞和眼眼,还轻飘飘的呢?可是,怎么看却怎么是还是珊瑚的骨骼?这不是“红珊瑚”,又是什么呢?

红珊瑚

其实,红色的珊瑚并不一定就是红珊瑚。著名的有机宝石红珊瑚,是一种柳珊瑚目动物的角质骨骼,经过加工后,这种骨骼呈现出一种温润油亮的蜡状光泽,有深红、火红、桃红、粉红等颜色,生长在西太平洋、地中海、波罗的海等海域,它骨骼的主要成分由高镁方解石、磷灰石,碳酸钙、氧化亚铁和有机质构成,结构致密,硬度较大,可琢磨成各种首饰、摆件等,因数量极少,又极富观赏性,所以非常珍贵。

而能够在西沙群岛海滩上捡到的这种红色的珊瑚骨骼,其动物原体属于软珊瑚目,但它们也有硬质的骨骼,这骨骼的样子么,就是一层层的小管子摞在一起,其排列组合的方式特别像西方教堂中的管风琴。每一条小管子里,当年都有一只活生生的珊瑚虫生活,而每条珊瑚虫呢,都会长出有8条像羽毛状的触手出来,这些触手最长能长到几毫米,它们生活在水流通畅,富含浮游生物的浅水环境里,骨骼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因此比较易碎,又因为小管子中空,所以掂量起来,轻飘飘的。虽然,笙珊瑚在数量上是绝对压倒红珊瑚的,但笙珊瑚的分布范围也很局限,它仅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的中西部地区,人们从来没在大西洋里见到过这种动物。

关于它的名字,英文叫organ-pipe coral,意思是像风琴管一样的珊瑚,就得自它骨骼的长相;而我们国家的动物分类学家对这个名称却并不买账,我们国家不也有类似于这种结构的乐器吗?那就是芦笙,你看这一层层的小管子,难道不像芦笙那一层层的芦管吗?中文的种名就定作笙珊瑚吧!瞧,就是这么有骨气。

organ-pipe coral要译作笙珊瑚,而不是风琴管珊瑚(不止在一种出版物上见过这名字)。这又一次让我想到了那些市场上泛滥的,译制科普书及音像出版物中不求甚解、“想当然”地翻译,造成今天中文物种名称的使用混乱。在此提示,翻译生物种名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直译,同样指一种动物,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规范的名称,看见Siberian Tiger就翻译成西伯利亚虎,这是错误的,必须得用规范的中文种名——东北虎才对。而就这个错误来说,一开电视,比比皆是。但,这样的“想当然”还不算什么,我曾经看到有一张中文科技类报刊,编辑竟然给一则关于tasmania tiger的新闻配了一张大老虎的插图,难道看见tiger就必须得是老虎吗?tasmania tiger是种吃肉的袋鼠——澳大利亚的袋狼呀!

?关注百度知道《真相问答机》,更多精彩给你好看>>https://zhidao.baidu.com/liu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