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历史纪录片”:《倭寇图卷》里抗倭真相

现藏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的《倭寇图卷》,是现存最为精致的一副描绘当时倭寇和明军形象的彩色绘画史料,是纵宽三十二厘米,全长五百二十二厘米的绢本着色长画卷,画面构成按照倭寇的船队出现、登岸、观望形势、掠夺防火、平民逃难、倭寇和明朝士兵交战、报捷、明军出击的顺序,依次展开。

倭寇船队的出现:

图卷的开头部分,在辽阔的海洋中画着三艘船,运用远近法表现距离与时间的经过。船是乘着大约七个人到十个人的平底小型渔船,船尾三个人当中,一个人掌舵,两个人摇橹。船上的人都把头剃成半月形,穿着日式浴衣样的单衣,没有腰带,光脚。船上有一根桅杆,桅杆上挂着一张如同编织席子那样,用竹篾斜编的类似竹席一样的风帆。船上飘着中国式的旗帜,船中的武器有弓箭、长枪、大蓬铲、倭刀。

▲倭寇武器

倭寇的登岸:

图卷的倭寇登岸部分,画着大小船各一艘,大船的船体造型,是《筹海图编》中大福船的精工绘画版,与《筹海图编》中的大福船不同的是,其船尾没有高耸的尾楼,其桅杆也未见望斗,船帆是像是卷着的类似草席一样的帆,而不像中国特有的折叠式风帆。这应该是日本造船工匠仿制的中国帆船,但是由于技术和材料的关系,不能建造一模一样的中国帆船,在船只建造中用其他材料替代或者省略了部分构件。船上没有看到船桨,舱面也没有横梁伸出船舷,但是第二层楼体则明显超出下层的宽度和长度。

倭寇携带的兵器有长枪、弓箭和刀。长枪或许是战国时期的二间枪或者三间枪,又或者是中国式长枪。弓的造型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反曲弓,这种大型长弓应该就是日式和弓。而倭寇所持刀的长度按所绘人物高度,大概处于胸口至脖颈位置,以一米五、六的身高来算,这些刀的长度在一米二、三左右,刃长当在90cm以上,属于野太刀的范围。室町时代打刀刀刃长度平均为二尺三寸五分,只有70.5cm,全长大约是90cm左右,如果这是打刀,那么画卷中倭寇的身高不会超过一米四,即便是倭寇的倭是矮的意思,一米二、三的身高也太过离奇了一些。

另一艘船类似沙船船型,有两根桅杆,在船尾和船室上还画有两名妇女,其意图大概是表示倭寇的荒淫无道,登岸的倭寇中有一人头戴日式头盔,但是身甲类似中国的扎甲,值得有些倭寇持有的是两把刀,但是纵观日本的剑术流派,极少见一手一把日本刀,根本没有双手双持野太刀。但是看后面画卷中的倭寇使用双刀的姿态,更类似中国的双刀流派。应该是这类倭寇是本身出身中国,以倭刀来使用中国的双刀刀法技击技巧。

观望形式:

倭寇上岸以后的活动,画卷中描绘的很生动,有一名倭寇站在另外一名倭寇的肩膀上,撑住长枪,手打凉棚眺望,有的用弓瞄准白色的鸟,有的在头上挥舞双刀,有的张弓待发等,展现倭寇在劫掠作战前的战争准备工作。这个画面中,值得注意的是穿着红衣的倭寇手持火绳枪,不过看画卷中,也就只有这一部分中有火枪,似乎是表示倭寇的火器比例并不高。倭寇手中的武器还有镰型枪、三刃矛、月刀类的长柄大刀、海螺、扇子。其中海螺和扇子,是在战争中作为指挥和传递信号使用。

劫掠放火:

图卷的这一部分画面,展现的是倭寇抢掠民居的情况,有的倭寇肩扛步包搬运财物,有的使用扁担,挂上包裹,前后两人抬着。还有的是两人合作肩扛箱子,有的是一个人抱着一个箱子。然后是倭寇用火把点燃房屋。这一部分画卷有需要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在门口穿蓝色衣服,一手持刀,一手右指,嘴巴微张,如同和门口背包袱的倭寇说话的那名倭寇。手中所持倭刀长度极长,按比例来算,几乎达到他本人身高长度,这是典型的大太刀的长度。再看左边持双刀指挥样的倭寇下面,有一名腰中插着一柄倭刀,刀刃向上,是典型的倭刀携带法。其左边有一名持镰型枪的倭寇,腰中也有同样佩刀。仔细对比两人佩刀长度,持镰型枪的倭寇佩刀要略短于只有佩刀的倭寇。以画工精致度来说,一草一木一片树叶都刻画的颇为详细,这应该是作者特意表现倭刀长度的不同,分别在不同人身上表现打刀、野太刀和大太刀。

平民逃难:

图卷这一部分画有男女老友二十三人,鞋帽散乱一地,有长袖的显贵,也有裸体的幼儿,牵着儿童手的妇女,背着孩童的男子,拄着拐杖的老人等。

倭寇与明军的交战:

这里的交战是明显的内河水战,双方都使用小型船只。右边是两艘倭寇船,乘员分别是九人和十人,每一艘船内有一个人掌舵,两个人摇橹,一个人手里难者有旗帜的长枪。武器有长枪、弓箭、日本刀。下面的船上有耳脚中箭倒下的,有被箭射入口中的。落入水中的倭寇有七个人,有的正在遭到明朝官兵长枪刺击,有的正在游泳逃走,还有的即将淹死。

左边的三艘明朝军船,与倭寇的船只结构相同。相比倭船,明船在船尾设有挡箭牌,武器架上有大量备用镗钯、长枪、月牙铲等备用兵器。船尾插有旗帜,上面写有护国救民,第二哨的字样。前方两艘明船的下一面一条船上,有明军士兵手持铜锣,可能是属于这三条船上的指挥者。明军使用弓箭也为典型的反曲弓,与倭寇的和弓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部分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明军落在后面的第三条船,其船只中部,有一类似盆、篮的容器内,装满拳头大的球形物体。参考明军水战武器配置,这类可能是投掷用的爆炸或者燃烧类火器。在容器所在部位,还有一名手持双刀的明军士兵,其持刀姿态与右侧的倭寇完全一致,只是其手中所持兵器,为中国传统的手刀类型,而非右侧倭寇手中的倭刀刀型。

▲图中刀势一样的明军和倭寇

明军士兵:

这一部分开始是一个骑马的明军士兵,挥动写有报捷二字的旗帜,准备登上拱桥。拱桥另一面是明军士兵从写有“海防新堡”四个字的城城门,整队出发的的情景,城楼上有两名目送出征队伍。出发的队列除身穿札甲骑马的弓骑兵外,还有身穿写有兵字号衣的普通士兵,从桥头到右,兵种分别是剑盾手或刀(剑)盾手、长枪手、斩马刀手、蝎尾勾手,勾兵后面是用八卦符号标识的旗手,其旗帜规制,当为标识队列所用,其后的骑兵中间围绕一名文官服饰的骑马者,此人应为军队的总指挥官。之后的写有八卦符号的长方形旗帜,应为用于指挥的方位旗,之后至城门均为长枪兵。在整个队列开头的的兵器搭配中,牌手有用手刀者,也有用环首剑者,其剑身修长,因此在剑柄位加了大型环首作为配重,一如欧洲的骑士剑的剑柄配重。其后的长枪手部分携带了腰刀和手刀作为副武器。

有画卷可见,在“嘉靖大倭乱”前期,明军相对倭寇在武器装备上并没有什么突出优势。特别是船只方面,明军当初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这就迫使明军士兵要使用没有突出优势的武器装备,与好勇斗狠的倭寇进行直接的交手战。这对于素质参差不齐、兵力往往不足的明军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