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补血的说法由来已久,很多女性也会常备红枣食品,在特殊时期食用。还有很多女生每天都会吃几粒红枣,或者喝一杯红枣浓浆,意为补血。不过,红枣真的能补血吗?
红枣补铁?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特殊的生理,女性往往会面临更高的贫血风险,尤其是缺铁性贫血,这让很多女性也更加重视补血。不过,红枣能补血吗?
预防缺铁性贫血,首先就要补铁。不过,干红枣中铁的含量大概是2-4毫克/100克,跟一些动物性食品,如猪肝、鸡肝相比,实在是非常低。
红枣中的铁含量,不仅不高,而且吸收率还低。人体平时吸收利用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红枣中的铁就是非血红素铁。非血红素铁被人体利用起来有点麻烦,先要把不溶性的铁变成可溶状态,再吸收进入血,才能用它来自己合成血红素。这个过程中,还有植酸、草酸、磷酸、膳食纤维等多个妨碍因素,吸收利用效率就要大打折扣。而血红素铁,人体可以直接“拿来”吸收并为己所用,制造自己的血红蛋白,利用率就高很多。血红素铁含量较高的食物主要是动物的肉类、内脏和血液,包括猪肉、牛肉、猪肝、鸡肝等。由于动物性食物铁的吸收利用率高,如果真的已经贫血了,医生和营养师所建议的首选“补血”食品,往往不是红枣,而是红色的动物内脏和红色的肉类,同时还会建议补充维生素C,因为这样的效果快且好;仅靠吃红枣,很难改善。所以,“红枣补血”的效果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
红枣也可以作为铁的良好来源
那么,红枣对于补铁就一点帮助也没有吗?其实也不然,这并不意味着红枣不是铁的好来源。
血红素铁在日常总膳食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虽然血红素铁的吸收率高,但是,血红素铁在人们每天摄入总铁量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一般来说,每日血红素铁的摄入量只占总铁摄入的10%-15% ,即使他的日常膳食中有很多红肉类食品 。事实上,在美国,人们每天所需的铁也有一半来自面包、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所以,非血红素铁的对人体也很重要。
虽然比不上红肉类,但在植物性食品里,枣类,不论是干枣还是鲜枣,都算是不错的补充铁的食材。非血红素铁虽然吸收比较麻烦,但如果有大量维生素C和有机酸来帮忙,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就能提高一些。比如山楂,既富含VC,又富含有机酸,补铁效果就不错。而且,我们每天的饮食并不是单一的食物,包含有多种多样的食物,混合食物的铁的总体消化率并不会有太大差异。调查显示,含有肉类、海产品和维生素C的混合饮食,其铁的生物利用率大约是14-18%,而素食饮食铁的利用率大约是5-12% 。所以,从整个饮食结构来看,植物性食物的铁还是能发挥作用。
目前,国际权威机构,如果美国CDC、NIH,英国NHS等都推荐,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食物有两类两种:第一,多吃富含铁的食物,第二,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红枣在欧美国家很少食用,它们推荐的植物性食物中往往包括葡萄干、李子干、杏干等富含铁的植物性食物,还有绿菜花、橙子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果对比数据,你会发现,我们的干红枣铁含量高于葡萄干、杏干,鲜枣的维生素C含量也很高。通过对比,红枣是一种可以用来预防缺铁的食物,鲜红枣维生素C含量丰富,可以提高铁的吸收率;干红枣铁含量也不低,可以作为一种铁的食物来源。
事实上,在我国,红枣还是经常作为一种补铁食物被推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里,在孕妇健康里推荐要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就将红枣作为富含铁的食物列出来了 。香港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介绍的《认识缺铁性贫血》里推荐的富含铁的食物里,植物性食物就包括蜜枣、黑枣和红枣(干果类) 。
红枣能够作为日常铁的食物来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红枣好吃,吃起来还很方便。干红枣的主要成分是糖,约占70-80%,它的铁含量约为2-4毫克/100克,而且它所含的干扰铁吸收的物质如草酸、植酸之类含量很少。至于秋冬季节的鲜枣,酸脆爽口,它维生素C含量大约在200毫克/100克,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利用。不论是干红枣还是鲜红枣,味道都很甜美好吃,很受女性的欢迎,既是不错的餐间零食,也可以放在甜食和面点中吃,比如银耳大枣汤、枣糕、大枣桂圆八宝粥等,吃起来很方便,很容易就可以吃掉不少枣,对于补充铁还是有帮助的。所以,作为女性日常的一种铁的食物来源,红枣还是不错的。
综上所述,大枣是铁的来源之一,也是比较好的零食和甜食,每天吃一点是有益的补充,但不能作为解决贫血问题的主要措施。如果已经达到贫血的临床诊断标准,应当尽快就医,弄清贫血原因,同时全面调整饮食。情况严重的需要服用药物进行治疗,效果要比饮食调整更快,千万不要以为吃几粒大枣就能轻松解决。
参考资料:
1.Iron.Dietary Supplement Fact Sheet.NIH
2.BIOAVAILABILITY OF DIETARY IRON IN MAN. Ann. Rev. Nutr. 1981. 1:123-47.
3.Iron.Dietary Supplement Fact Sheet.NIH
4.Aggett PJ. Iron. In: Erdman JW, Macdonald IA, Zeisel SH, eds. Present Knowledge in Nutrition. 10th ed. Washington, DC: Wiley-Blackwell; 2012:506-20.
5.Hurrell R, Egli I. Iron bioavailability and dietary reference values. Am J Clin Nutr 2010;91:1461S-7S. [PubMed abstract]
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
7.香港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 认识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