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也有美人计:蛇蝎美螳

今天我们不说医学,说一个动物界美人计的故事:蛇蝎美螳。

动物界也有美人计

智能人类社会存在大量的欺诈行为。在动物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通常必须遵循诚信原则,这是个体生存和稳定进化所需要的。

但是,也有少数例外,有的物种中的部分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欺诈行为,并作为策略获得进化延续。

蛇蝎美人假说就是其中一种理论解释。这种理论认为,某些雌性为了获得保障生殖能力的营养需求,可以用虚假的性信息来引诱雄性个体并将其猎杀以充作食物——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动物界的美人计。

蛇蝎美螳

澳洲芽翅螳螂(Pseudomantis albofimbriata)种群中就存在这种例子,我们不妨将澳洲芽翅螳螂称为蛇蝎美螂。

在人类,语言实主要的交流途径。语言的高度发达取代了大量其他信息交流方法。在动物,信息交流大量依赖于释放化学信号物质来传递信息,特别是性信息传递中。这些物质被称为信息素。螳螂的求偶过程就依赖于信息素的传递。

螳螂典型的求偶交配程序包括雄性追寻雌性散发在空气中的性信息素而主动搜索雌性配偶,然后交配,这也是多数动物的求偶模式。

但是,这种澳洲芽翅螳螂,雌性个体,尤其是处于饥饿和营养状态不良的雌性,有时却利用散发虚假的性信息素引诱并猎杀雄性,以获得足够营养资源来显著改善她们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繁殖产量。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凯瑟琳·L·巴里和她的同事们通过实验为蛇蝎美人假说提供了证据。

研究人员将雌性澳洲芽翅螳螂分成4组,分别给予四中不同喂养状态(“极差”、“差”、“中等”和“好”),然后雄性螳螂在被遮挡视觉情况下在各组雌性螳螂之间做出选择。

结果,雌性个体的身体状况和生育能力与食物供给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就是喂养越好营养状态越好,生育能力也就越好。但是,在性魅力却出现某些相反情况。也就是说,尽管喂养极差的雌性个体身体状况、生殖能力较其他个体显著不良,而且存在猎杀蚕食雄性配偶的“前科”,但是却有着比其他营养良好个体显著更强的对于雄性个体的吸引力。

说明,喂养状态差的雌性螳螂通过散发虚假性信息素诱骗雄性个体,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交配,同时被勾引来来的雄性还作为盘中餐来改善自己的伙食,改善营养状态而最终提升繁殖能力。

此外,如果将喂养非常差的雌性的资料从分析中去除,则繁殖能力力与吸引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这说明,如果整个群体中个体营养状态普遍是好的,就不会有雌性螳螂使用美人计来诱骗和猎食雄性。

综合来看,这种螳螂在信息沟通中固有的诚实与显著的不诚实的情况并存,采取哪种策略取决于当时的营养状态。当然,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繁衍后代,种群稳定的进化。

这项实验首次为动物之间通过化学信息进行性欺骗提供了实证研究证据,为蛇蝎美人假说提供了证据支持。

螳螂

螳螂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昆虫,所有螳螂品种都拥有健硕和强有力和多刺的前肢——也称“大刀”——为其特征标志,因此在我国也称为刀螂。刀螂通常以体型较小的昆虫卵、幼体和成虫为食,又是也可能捕捉体型大的昆虫,像蝉或飞蝗。因此,才有螳螂捕蝉的说法。

螳螂捕蝉

澳洲芽翅螳螂

澳洲芽翅螳螂,也叫假性花园螳螂(False Garden Mantis),当它举起一侧前肢是外形珀斯正在祈祷的少女,因此也有祈祷螳螂的美称。它澳大利亚分布最为广泛的螳螂品种,前肢内侧有黑斑点为该品种的特征。

绿色、雌性澳洲芽翅螳螂。这也是那期杂志的封面图

头呈典型三角形,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两种。

头部成典型的三角形

褐色雌性个体

雄性成年个体体长约6厘米,体形相对“苗条”,生有可以覆盖整个腹部的翅膀,因此可以飞。

正在蚕食一只蚱蜢的雄性澳洲假花园螳,翅膀覆盖整个腹部

雌性成年个体体长可达7厘米,具有一个庞大的腹部,翅膀只能覆盖一半的腹部,身体相对笨拙,不能飞,因此,扑食能力相对于雄性为弱。

正在蚕食一只蚱蜢的雌性澳洲假花园螳,翅膀只能覆盖一半的腹部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雌性个体在饥饿时不惜采用使出美人计战术引诱和猎杀雄性配偶来营养自己并获得更强的繁殖能力的原因。

参考文献:

Sexual deception in a cannibalistic mating system? Testing theFemme Fatalehypothesis

https://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82/1800/2014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