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年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溘然长逝。一个月后,他最“关心”的西夏王朝灭亡。西夏亡国后,皇族被屠,文化被灭。为了彻底抹去西夏的存在,蒙古将这片故地称为“宁夏”,即“安定西夏”。至此,这个崛起于1038年的党项族政权,在经历了190年的风雨后,终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没有辽的广阔国土,没有金的凌厉锋芒,更没有宋的丰饶殷实。这个割据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如何在强邻环伺中,坚持了近两个世纪?
(图)西夏壁画,党项人
左右逢迎,低调世故
这应该是西夏建国前期成功的一大法宝。西夏的立国是真正在夹缝中求生存,作为一个长时间名不见经传的小势力,党项人一直默默无闻。
西夏祖先是羌族,唐朝初期,党项羌开始崛起,史书上说:“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临吐浑,有地三千余里”。
后来通过兼并,党项羌形成了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拓跋氏等8个部落,其中拓跋氏最为强大。
唐朝后期,藩镇坐大,党项羌作为藩镇的一支,却一直是唐朝听话的小弟。
黄巢起义差点颠覆唐朝也一直保持忠心。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因助唐有功,被唐僖宗册封为夏国公,赐姓李。唐朝还赐封党项军队为定难军,统领夏、绥、银、宥、静五州,这是党项发迹的开始。
907年,契丹建国。也在这一年,唐朝崩溃,中原大地陷入藩镇割据的状态。
党项的机会来了,但是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还是低调一点好。于是对于走马灯式的政权,党项开始了走马灯式的逢迎。
(图)西夏
由于会来事,党项的几位首领都能讨到一些名誉称号:
后梁太祖朱温封李思谏为检校太尉,并兼侍中;
后唐庄宗李存勖封李仁福为检校太师;
后晋高祖石敬塘封李彝殷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后汉隐帝刘承祐封李彝殷为平章事、中书令;
后周太祖郭威封李彝殷为平西王。
对于这般顺风顺水,我认为党项人不仅要感谢这几位首脑的赐封,更应该感谢五代时期存在的中原割据政权,正是他们的存在弱化了党项的野心,同时也为党项充当了屏障。
果然,在北宋接连剪除中原割据势力后,就准备对党项下手了。
宋太祖上台后,党项首领李彝殷便派出使者前往开封祝贺,并进贡良马300匹,更感人的是李彝殷还协助北宋进攻北汉。
但宋太祖有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又然而北宋是一个善于妥协的朝代,所以准备宋太宗想用温和的手段来收服西北。
982年宋太宗命李彝殷的孙子李继捧迁居开封共享太平盛世,也就是做人质软禁。
同时命亲宋的李克文继任平西王,党项政权被北宋轻松吞并。但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肯归附,于是他以葬母名义逃出去自立门户。
(图)后唐庄宗李存勖
以攻为守,全民皆兵
党项的策略和八百年前的三国鼎力有几分相似。
作为三国中势力最弱的一方,蜀国没有消极自保,而是反其道而行,以攻为守。
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七擒孟获,东结孙吴,六出祁山。特别多次发动对强国魏国的军事打击。
从现在看来,这种行为无异于自取灭亡,后来的事实也是蜀国最先灭亡。
但是这种策略使得魏国长期被蜀国的阴影所笼罩,无法安心对付孙吴和北方匈奴。也因为如此,司马炎代魏后第一个消灭的就是蜀国。
若党项对应蜀国的角色,辽国就是孙吴,北宋则作为曹魏存在。我们就发现了很多神似之处。
李继迁在坚持和北宋斗争时,和辽国联合,辽国资助他三千匹马闹革命,二者结成同盟。很快就将北宋折腾得疲于奔命,为了早日解脱,宋真宗将夏、绥、银、宥、静五州归还,还额外赐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节度使的头衔。
但李继迁是不感动的,对于这一头衔也是鄙视的,我想曹丕给刘备封官也会被嫌弃的吧,此时的李继迁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做一个皇帝。
后来,他被孙子李元昊追认为夏太祖。
(图)三国鼎立局面
三国息兵时,诸葛亮在忙着收服孟获,在西南开疆。
而北宋和辽修整时,识相的儿子李德明在忙着吊打西边的回鹘、吐蕃,很快就获得大片土地,保证了自己在斗争失败时有路可跑。
在扩大了生存范围后,1038年,孙子李元昊宣布登基建国。这种僭越行为为北宋所不能忍,宋夏首先开打。
但此时的北宋已经被庞大的冗兵和变态的军制严重拖累,于是很快败绩。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陇右震动,天水等三郡响应,敌将姜维投降,可谓战果丰硕。而宋夏第一次战争,西夏击败北宋,北宋文人张元和吴昊投降,成为西夏军师。又击败想浑水摸鱼的辽国,西夏声名大振。
其后,西夏经过短暂的内乱后,又开始主动找茬,很快在与北宋的拉锯战中占到很大便宜。
为获得更大发展,李元昊曾想占据关中对抗北宋,可惜实力不足不了了之。
北宋末年随着女真的崛起,西夏趁乱占据了占领黄河前套地区,攻占宋朝定边军。
金国建立后还将乐州、积石州等河外诸州都赏赐给了西夏,至此西夏版图达到极盛。
为了适应接连不断的战事,西夏维持了庞大的军队规模。
当年的蜀国共94万人,供养着10万人的军队。而此时的西夏,根据《中国人口史》记录,人口在300万左右,军队却有50余万。西夏的民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即“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基本全国成年男子都是军人。
这种全民皆兵的状态保证了西夏的独立自主。再加上长期在沙漠地区喝风,练就了党项人强健的体魄。纵使不能消灭大国,也休想让大国随随便便消化。
(图)北宋
位置优越,独享天险
西夏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也不单单在于党项人很能打,统治者很会玩,而在于西夏占据的地区有特点。
黄河百害,唯利一套,西夏占据黄河前套。青唐产甲,盐池产盐,牧场产马,完全保证了自给。
在国防方面,西夏有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祁连山,焉支山等险要,东边绵延的黄土高原阻挡了北宋,北边的八百里朔漠湮没了辽国的铁骑,西南的高山阻断了吐蕃回鹘的梦想,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保证了西夏疆域的相对坚固。
但是西夏的劣势就是西夏的山川众多,平原太少,同时西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缺水,这也决定了西夏必须通过主动扩张寻找适合生存的区域。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外战争也是转移矛盾的好方式,诸葛亮这么干过,日本帝国主义也这么干过。只是,这种形式肯定不会长久,而且也绝不可能笑到最后。
西夏的存在让北宋窝火不仅是李元昊没礼貌,僭越规矩。更在于西夏占据的地方恰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这就要了命了,要知道,欧洲开启大航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西亚的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阻断了丝绸之路,因此逼得欧洲探险家不得不冒着落海喂鱼的风险去开辟新航路。
丝路被断,做不做得成生意尚在其次,对于富得流油的北宋而言,钱都是小事。
最要命的是西域藩属国不能来朝贡了,你让天朝上国的皇帝大人怎么体会万国来朝的盛世荣光?而且,没有了西域过来的良种马,你让大兵们骑什么去和游牧民族干仗?
丢了燕云十六州已经失去了养马地,西夏这一下让北宋彻底失去了组建骑兵的可能,也就注定了北宋军队在步骑对战中的悲惨结局。
西夏的存在阻止了北宋的西进,相对而言契丹族的辽国的西进就容易太多,草原上没有西夏的阻挡。
西域各国和辽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以至于后世的西方人都将中国称为“契丹”,有了友好的基础,辽国灭亡后,辽国大将耶律大石得以在西域建立西辽帝国。
(图)李元昊
文化独立,华夏奇葩
文化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
今天的我们可以毫不掩饰对韩国进行鄙视,这个边缘小国妄图通过废弃汉字隔断和中华文化圈的联系,其结果就是现代年轻人根本看不懂自己祖宗的文字,这个弄巧成拙的故事说明了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而作为一个边陲小国,西夏成功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独立的文化传承保证了西夏有史可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书同文”就是对中华文化的构建,西夏无疑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以至于蒙古在灭亡西夏后,不得不花费巨大精力在各方面抹掉西夏存在的痕迹,其中对文化的毁灭才彻底断绝了西夏势力死灰复燃的可能。
西夏的文化来源于中原。
自唐朝初期开始,党项人就开始了本民族的蜕变,在生活习俗,生产工具,文化礼仪等方面都深受中原影响。
这些转变使党项人不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他们学习粮食种植、农业灌溉技术,提倡儒家文化,学习中原王朝的管理方式。
但因为周边军事压力时刻存在,所以西夏汉化同时也保持了尚武的传统。这些特殊环境使西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比女真完全汉化并迅速腐化要强很多。
最后就是不能不忽视西夏建国的优越天时。
试想,如果西夏早三百年建国,那只能成为和高丽一样被唐帝国踩在脚下的垫脚石。
而其后西夏亡于蒙古也说明了天时的重要性。
北宋所处的分裂局面给了西夏崛起的机会,而经过战争形成的均势又保证了西夏享国的长久。
西夏在立国期间,最大的国家危机是北宋末年的“熙河开边”,这一战略包围的态势差点消灭了西夏,但很可惜金国灭亡了北宋,西夏危机骤然解除。
所以西夏长期的存在,不是偶然,但是它的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涩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