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不好,那也要说啊

我自己在英语口语上不能说学得有多好,最多算是够用,也从来没有因为这个问题犯难过,可能是我天生喜欢讲话,属于那种不让我讲话我就能憋死的那种人。最近团队里的小伙伴还说,夏老师这么忙,很多课就不要亲自上了,学费又不贵,还赚不到钱。王老板说,还是让夏老师上课吧,他就是想过瘾。

所以对于口语问题,我想用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方式来给出解决方法。

首先,性格上要做一个转变,主要是口语表达中的自信。说对说错,都要敢于说。我读书时上口译课,曹建新教授给我们的第一个要求是敢于翻译,不要迟滞,不需吹毛求疵,因为口译不是笔译,不是摆开阵势来两军对垒,手中还可以有词典来助阵,口译讲究运动中作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后反思用兵。口语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没有自信,再多的训练都是无用的。

如何建立口语表达的自信呢?

中国文化中始终提倡要韬光养晦,这一点都没错;同样,《论语》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也是中国文化中“沉默是金”的大致成因。但与此同时,我们忽略了孔子也说过“当仁不让”的观点,平时可以“温良恭俭让”,但关键时刻要能顶上去,这才是君子之风。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是乡愿。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大致翻译一下:子贡问:十里八乡的人都说此人很好,这个人咋样?孔子说:不一定好。子贡又问:那如果十里八乡的人都讨厌这个人,这个人咋样?孔子说:不见得坏。(最优秀的人)应该是十里八乡中的好人都喜欢的,恶人都讨厌的那种人。

我们有时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是谁在评价我们,他们是否有资格评价我们。学生时代英语课上,老师让同学起来用口语做presentation,大家都闷着脑袋,其中有一人起立回答,如果语音不甚标准,也不流利,众人讪笑之:丢人现眼,抢风头,刷存在感。如果此人回答流利,应对自如,众人仍讪笑之:有什么了不起?抢风头,刷存在感。

如此看来,你讲好讲坏,这并不是他们讪笑你的原因。他们讪笑你是因为你做了一件他们想做但是做不了的事情,你让他们很没有面子。这就是乡愿:自己不行,但是坚决不能让别人比我行。

何为君子?君子就是你们行,你们来,你们不行,我来。

所以练口语的自信的起点就是不要在乎别人如何评价你讲的好还是不好。别人讲得好,我们认真听,别人讲的不好,我们也给于鼓励。轮到我们要讲的时候,别人怎么说,已经不重要了。

建立自信的第二种思考可以这样:不是你非要讲,而是别人要听。北京东景苑(Temple)的创始人是我们现在商业上的合作伙伴Juan,我们都叫他老温,老温是比利时人,家里是欧洲的名门望族,来到中国就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花钱修了个庙,不小心修成了北京第一。

老温的英语挺溜的,虽然有着法语口音,但是交流一点障碍都没有。但老温每次和我聊事儿,永远用中文,他那个中文能把你急死,慢慢吞吞,讲一半留一半,然后问我,你明白我的意思么?我多少次为了谈话的效率转成英语和他聊,他跟我说英语不到5分钟,又回到中文模式。

这其实就是跨文化交际中强调的文化自信。国人觉得英语必须讲的溜才能出去讲,讲出中国味儿就不是好英语。外国人觉得讲英语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叫板,讲的再差劲,那不是为了交流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水平高的就将就将就水平差的,大家不都是为了聊天么。老温即使知道自己中文讲得不好,但他也讲,文化自信在,毕竟修过庙。

建立自信的第三种方式可以这么理解:讲错不是因为你讲或者不讲,反正都是错,因为语言使用的错误和语言输出的关系远远弱于和语言输入的关系。解决口语不好的方式不在于多说少说,而在于多看多听(Krashen在关于comprehensive output假说的回应中提出的观点)。如果阅读和听力没有显著的提升,输出的错误很难避免。所以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不读英语书,不听英语新闻,自己英语水平止步不前,那么你的口语就是这个样子,与其憋着,不如索性去说。或者,闷头读书,修炼内功,再去一鸣惊人。换言之,如果口语不好的人,排除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以外,其实他在阅读和听力的输入量是远远不够的。

口语不好,那也要说啊,因为口语不好和沉默是金之间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精彩总在自己这里。

(书房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