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托孤的重臣,为何最后贬为了草民?

李严是蜀汉后期的重要人物,他与诸葛亮并受刘备托孤,承担着蜀汉北伐重要的后勤保障工作。

但由于蜀汉第四次北伐时,李严谎报消息,导致蜀军急急班师、北伐被迫中止,李严也因此遭到弹劾,流放梓潼郡。

至此,李严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不少人认为,李严之所以从托孤重臣沦为一介庶民,是因为其私欲重、嫉妒心强,想要和诸葛亮争夺大权。

李严的同乡蜀汉大臣陈震也曾经评价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认为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

那么,曾经作为托孤重臣的李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为何他要阻挠蜀汉的北伐?他最终的结果又说明了什么呢?

.

“李严早期——处事干练的地方官员”

李严是南阳郡人,最早是刘表治下的地方官员,因为在任上颇有才干而逐渐显名,于是刘表便派遣他到各地历练。

曹操入主荆州之后,李严被任命为秭归令,于是李严便向西进入西川并得到刘璋的认可。

在刘璋治下,李严担任成都令,再一次因为能干而声名大震。

刘备攻打西川时,李严率部投降;刘备入主成都后,李严得到重用,被任命为犍为太守。

这一时期的李严,凭借自己丰富的为官经历,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文治方面,李严参与了蜀汉的律法《蜀科》的制定,奠定了蜀汉律法体系的基础;此外还在犍为太守任上修缮了六水门水利工程,使得蜀汉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

在武功方面,担任地方官的李严以五千人马迅速平定了郪县盗贼马秦、高胜数万人的骚乱,又击败了率部入侵新道县的越巂少数民族首领高定。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李严在任地方要员时兢兢业业,他的办事能力强、效率高,主要体现在李严处事干练、果断、条理清晰上。

诸葛亮在评价这一时期的李严时曾高度赞扬其“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也正因为此,李严被刘备看中,从地方官员直接提拔为尚书令、中都护,成为托孤大臣之一。

而如此的破格提拔使得原本只是地方官员的李严也深感忧虑,他曾经在给好友孟达的书信中写道:“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表达了自己唯恐不能胜任托孤重臣的心情。

此时的李严,虽然身居高位,但仍然不失谨慎,还是一个勤恳能干、积极进取的正面典型。

.

“李严的蜕变——从成为托孤重臣开始”

从地方官破格提升为中央要员,李严内心不仅仅是忧虑,更多则是兴奋。

然而,成为托孤大臣后,李严的政绩似乎大不如从前,对北伐的一应事物,李严一改往日的精明强干变得拖泥带水,其欲望也迅速地开始膨胀。

首先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官进爵。

但是,李严多年宦海生涯告诉他,同样作为托孤大臣,对名利的索取不能太直白,于是李严采取了旁敲侧击的方式,对蜀汉首席执政诸葛亮进行了试探。于是,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劝谏其加九锡,进爵称王。

这一招可谓高明,明则称赞了诸葛亮的功绩,暗则表示如果诸葛亮接受这一建议,那么同为托孤大臣的自己也可以顺理成章加官进爵。

然而,这样的提议对于诸葛亮来说无疑是平地起惊雷,诸葛亮明确地拒绝了李严的提议并对其进行了耐心劝导,而诸葛亮不进爵称王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诸葛亮自己在蜀汉有很强的政治示范效应,因此他的言行能够影响整个蜀汉的官宦群体,而加九锡这样的荣誉不仅仅带有挑衅皇权的意味,同时也会给下级官吏带来追求名利的享乐主义念头。

其二,蜀汉政权内部并不稳定,而加九锡势必引起政局混乱,身为执政要员的诸葛亮定然深知这一点。

其三,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和操守也绝不会允许此时贸然地接受如此烫手的荣誉。而此事让诸葛亮始料未及的是:同样身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已然开始丧失进取心,走向了追求富贵和享乐的道路。

李严的试探遭到了失败,于是他又开始了抗议。

诸葛亮为出兵北伐,希望李严能够率领人马镇守汉中,而李严却开出条件:要划分五个郡成立巴州,自己出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

曹真三路出兵逼近汉川,诸葛亮想要借调李严防守汉中,李严又满腹牢骚,于是诸葛亮为平衡李严,上表提拔李严为骠骑将军,由其子李丰接替李严镇守江州,李严这才勉强同意出兵汉中。

尔后,李严改名为李平,这其中也隐含了自己求取富贵不成而不成愤愤不平的情感。

蜀汉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供应全军的粮草,由于阴雨连绵,供给运输困难,于是李严自作主张假传旨意让诸葛亮退兵,当诸葛亮退兵后,李严又谎称军需充足不知道为何大军退兵,并隐瞒后主说大军退兵时为了引诱敌人。

最终,诸葛亮出示了李严先后的手书,证明李严擅自做主导演了这出闹剧,致使此次北伐功亏一篑,并上书弹劾李严,由此李严才被废黜。

可以看出,成为托孤重臣之后的李严,鲜有类似早期的文治武功,其大多数的作为开始转向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和推卸自身辅政大臣责任等方面,曾经干练、果敢的能吏形象已经不复存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则是一个汲汲于富贵的阴谋家。

.

“李严被废黜的原因”

李严的结局可谓令人唏嘘,其被废黜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军需供给不利致使北伐中断,而其成为托孤大臣之后长期的消极态度亦是其结果的因素之一。

至于李严的性情孤傲,也许也是其惨淡结局的一个隐性因子,但蜀汉之人物,不单是李严,例如关公、魏延都有些孤傲之气,李严之孤傲并非特例。

在笔者看来,李严的结局不仅仅是由于上述的原因而导致,最重要的是,李严之蜕变不符合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发展的大方向。

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蜀汉,正值蜀汉夷陵之战后恢复元气之时,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一国,廉洁、自律、励精图治必须是蜀汉官员所恪守的政治素养。

李严自从受命托孤以来,依其言行,可以说丧失了进取心,滋生了享乐的念头,虽然称霸西川的做法短期会使得蜀汉的统治阶层都受到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必定加速蜀汉的亡国。

李严作为托孤大臣萌生了追求富贵和享乐的念头,且愈演愈烈,已经偏离了蜀汉执政治国的大方针。

因此,身为托孤大臣却已经丧失了进取心,这在蜀汉政权之中是非常危险的,诸葛亮想要进行政治整风,重塑蜀汉的执政理念、强调官员的素养,李严必定是一个反面典型,必然会受到严肃处理,以给予其他大臣警示。

但是,李严之蜕变仅仅是蜀汉内部政治理念的冲突,并不涉及篡权和政权的更替,所以李严的处理结果只是贬为庶人和流放,没有性命之忧,而其子李丰受到重用也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官二代能够励精图治的期待,同时也侧面反应蜀汉的创业不易,守业更难。

.

?《三国志 蜀书十》所记载的人物,都是蜀汉犯下各种错误的重要大臣,李严属于从励精图治向追求享乐的蜕变典型。

前后的变化,促使李严最后以被废黜,而作为取得一定小成绩后就不思进取的反面例子,李严目光仅仅停留在当下,只是寄希望于富足的生活。

也许在困难的创业时期,李严是一个好的帮手,但是一旦环境变好,在安逸的情境下李严这类人就容易滋生享乐的念头而不思进取。

作为同受托孤的重要官员,李严的政治眼光较窄,这也使得他不能看清大局,最终以惨淡收场。

而史书“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的评价似乎也恰如其分。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