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将军桓彦范、敬晖等人趁着武则天病重,策动禁军逼宫,迫使武则天退位,还李唐神器。
于是,太子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
这次政变,因为发生在神龙年间,兼且完成了从武周到李唐的朝代更替,所以被历史学家称为“神龙革命”。
一般情况下,类似的革命都会死很多人,虽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但毕竟是改朝换代的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的摊牌,没有太多妥协的余地。
可是,这次“神龙革命”,却并没有死太多人。
(图)武则天
在整个“神龙革命”的过程中,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这些人,只是诛杀了武则天晚年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以及两个人的党羽。对改朝换代这样的大事来说,这个规模,实在是小得出奇。
如果说武则天的威望很高大臣们不敢下手杀她的话也就算了,但是,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人却几乎毫发无损,在接下来的朝廷上继续担当重任,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毕竟,改朝换代是政治上的重新洗牌,李唐取代武周,却让武家人继续拥有很大的权力,在朝堂上保留相当的发言权,难道不是为自己的天下埋下祸根吗?
很多人都会觉得,那是因为复位的这位,唐中宗李显,在政治上简直昏庸无能到了极点,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放任武三思等武家大臣,让他们继续担任高官。
这个人当皇帝,毫无权威可言,不仅被老妈压了二三十年喘不过气来,等老妈死了,老婆韦皇后也拿他开涮,连女儿安乐公主都不消停,吵着做皇太女,皇帝做到这份儿上,也难怪会疏忽武三思这些前朝的权贵们了。
然而,此处不得不说,这只是很多人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许李显在武则天长期的高压政策之下,会显得谨小慎微、懦弱胆怯,但是,能两次当上皇帝的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个政治上的白痴。
并且,对于改朝换代这样的大事,就算中宗李显真的是智力不济,他手底下这么多忠于李唐的大臣,难道所有人都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吗?
这么大的事儿,不是轻易就能糊弄过去的。
所以,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中宗李显本人不想除掉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人和武家的势力。
(图)唐朝
在一般的印象里,古代的那些人,一个姓的总比外姓人要亲切,比如,皇帝和皇帝的兄弟之间,那是亲密无间的,而皇帝和外姓的大臣、亲戚,就要隔了一层。
那就错咯。须知,在权力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兄弟姐妹,亲爹亲妈,甚至是亲生儿女,为了权力,都不能坐视你的存在。而中宗李显,就在成功复位登基后,遇到这样一个人,分散他的权力。这个人就是中宗李显的同胞兄弟——后来的唐睿宗李旦。
李旦是武则天最小的儿子,比李显小6岁。本来皇帝的位子,无论如何轮不到李旦这位小弟弟,但是没想到,武则天出现了。
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太子李显继位。但是皇帝的位子还没坐热,武则天就为了自己能更好地控制朝政而废了李显,立最小的儿子李旦为帝。而李显,则被贬为庐陵王,先后居住于均州、房州等地——就是没有让他回京城。
李旦在皇帝的位子上,虽然所有的朝政大事都是武则天一个人决断,轮不到李旦插嘴,但毕竟他在名义上,做了六年的皇帝,直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她登基之后,随即将李旦的皇位废除,并封李旦为皇嗣(皇位的候选人之一,但并不是太子),住在东宫,一切待遇等同太子。
问题就出在这儿,一个年长的李显,武则天怕他惹事儿,就把他贬到了外地去做他的庐陵王,而年幼的李旦比较听话,武则天就让他留在京城,住在东宫。
要知道,古时候,一个政权绝大多数的政治事件、政治势力都集中在京城,离开京城,等同于政治生命宣告结束了。因为那些有实权的大臣、将领,很多都居住在京城,要想和他们联系上,在外地是很难的,而恰恰李旦留在了京城。而李显直到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才回到京城,重新被立为太子。
(图)画家侯震新作《武则天开凿龙门奉先寺》
从李显被贬为庐陵王迁出京城,到回到京城,过去了15年的时间,而他回京城到复位为帝,只不过5年多的时间!
这15年的时间,原本听话乖巧的李旦,早就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而身在外地的李显,却对培植势力无能为力——毕竟远离中央朝廷,连几个手握实权的大臣人都见不到,谈何培植势力啊!
所以,中宗复位的时候,他就要提防自己弟弟李旦——要知道,“神龙革命”后,李旦控制了南衙禁军,那是当时京城主要的一支武装力量,不能不说这对中宗是个严重的威胁。
这个时候,中宗李显想到了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势力,虽然武则天失去了皇位,但为了制衡李旦,武三思就没有丢掉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相反,仍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中宗朝前期的政治舞台上。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李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