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蛰”是指入冬之后,小动物藏入土中、不饮不食。古人认为的“惊蛰”,是指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这些藏在土中的小动物。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真正叫醒这些小动物的并不是春雷,而是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此时,二十四节气的源地黄河流域一带,几乎听不到春雷,北方的初雷一般要到4月下旬。“惊蛰始雷”更符合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这一时节,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回升,我国除东北、西北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所以,即使没有雷声,藏在土里的小动物也会感到融融暖意,纷纷醒来,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回暖幅度大,阳光“待机时长”明显增加。所以惊蛰节气正是“九九艳阳天”的好日子。但冷空气依然频繁,昼夜温差大,正所谓“乍暖还寒”。
惊蛰之后,北方冬小麦返青生长,南方的油菜开始见花,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此时土地也已完全解冻,这对农业生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过了惊蛰节,春耕忙不歇”,此后,农民便开始起早贪黑、忙于农活了。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是,“梨”和“离”是谐音字,古人认为惊蛰吃梨可让害虫远离庄稼,保全一年的好收成。
(本文系情报君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Weather情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