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7时32分,迎来“惊蛰”节气。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
惊 蛰 由 来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惊蛰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惊蛰时节
春雨唤春雷。第一声春雷往往也是在睡梦中若有若无,朦胧听到的。雷声逶迤,轰轰阗阗(音“填”),春雷挟翠绿的雨丝令万物苏醒:蚯蚓伸开僵蜷了一冬的躯体,土壤就疏通了;蚁王钻出蚁穴试探一下,蚁群就鱼贯而出了;蛙们也挤出了石丛,懒散蹒跚在春雨里。春情弥漫,花草树木因此而竞艳争春,仲春二月由此才有姹紫嫣红,最美的色调。
第一声春雷响过,桃就要绽蕾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红一出,春光便都被它占尽。桃花的意境,最耐咀嚼的是杜牧的“一岭桃花红锦黦(音‘越’)”——满山都被夭红染透,风吹如红锦要飘飞。杜甫说:“点注桃花舒小红”。那桃腮是经青葱雨脚的点注,才在星靥中含了几分醉态,变成更娇嗔的酡红。
杏、桃、李竞开后,春就过去了一半。此时,春风过柳如丝绿,待燕子归栖风紧,就该春分时节了。
节选自《四季小品·惊蛰时节》/ 朱伟 著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节选自《春》/ 朱自清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迭迭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节选自《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观田家
韦应物(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仲春郊外
王勃(唐)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杜牧(唐)
暖云如粉草如茵,
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
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
带叶梨花独送春。仲蔚欲知何处在,
苦吟林下拂诗尘。
秦楼月·浮云集
范成大(宋)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惊 蛰 习 俗
惊蛰吃梨
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在台湾,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客家“炒虫”
惊蛰日驱虫、除虫、吃虫的习俗,起源非常古老。惊蛰这一天,闽西古汀州地区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还有的客家人或做芋子饭,或做芋子饺吃,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节 令 提 示
惊蛰天气
4日20时至5日20时,南疆西部山区、青藏高原东部、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部、吉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南疆西部山区局地有大到暴雪;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汉南部、江淮南部、江南、华南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湖南中部、江西中部等地局地有大雨或暴雨。
穿衣应以捂为主
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较大,尤其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因此,此时节在穿着上还是要以“捂”为主。
饮食清淡多吃梨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惊蛰季节还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
避免春困防怒火
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仲春时节,要注意避免过量饮酒、熬夜;随时保持心平气和,不要大悲大喜,戒躁戒怒,否则肝气升腾太快,易患眩晕、中风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