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FM闲逛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这样一个音频课程“[沟通]语气比内容更重要”!这标题着实让我出了一身冷汗,再看看最近几期,差不多的内容,只是换了几个应用场景。
我想这类课程真正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公然承认了控制人类行为的最大因素并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智慧,而是我们无法控制甚至并不了解的情绪,没人例外。很难接受对吗?我知道,毕竟人类能够进化到今天,靠的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难不成到了今天,反过来了?也没有,我相信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智慧都是人类不断完善自我的关键,也就是所谓的知觉。那情绪呢?我想也很重要,毕竟一切的进步都是为人类服务,也就是所谓的感觉。
那既然都重要,如何权衡呢?我认为有两方面。
1.接纳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体相应的感受器时,人脑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发起刺激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一定不是事物的全部。第二,接受刺激的相应感受器反映的只是感觉的一个角度。翻译一下,感觉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只能凭借不完全的信息和有限的经验,给出一个简单的结果。也就是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相。那还要感觉有什么用?当然有用,就是因为它的简单、高效,所以人类在很多方面还是习惯性地保留了感觉为主的处理方式,尤其在未知领域的探索上。当然,这说的都是自身的感觉,如果有类似利用感觉来影响你的判断的情况出现,光靠感觉还不够。
2.上升到知觉
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的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这就显得更加理性,结果也更加可信。但看得出来,很费脑子。这既需要对信息本身的认识,还要在各种环境因素下做出理智的分析,所以从感觉上升到知觉,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但因为这样就不做了吗?好像也不行。看大家,越来越聪明,这种只靠贩卖感觉的伎俩恐怕是用不了多久了。看自己,一身才华,就算暂时不能改变世界也不能辜负了自己。
回到问题,如果大家都开始手舞足蹈,不再注重谈话内容本身,那沟通是不是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毕竟推动社会进步的还是那些扎扎实实的内容啊!
我觉得这样不好,一方面不想影响他人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以还是更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上,不管是说话的人还是听话的人。
我想,好像应该做点什么?好吧,至少可以从不做标题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