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再刷朋友圈?

朋友圈最初的样子我已经记不太清,总之我不大喜欢它现在的样子,偶尔想起可能会发个动态,顺便看看周围人的影子,然后,猜猜他是谁,但大多数时候,只是默默地走开。

开始我也不太理解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于是我试图找出几个合理的解释来劝慰自己仍然年轻,现在想想,被时代抛弃可能更幸福一点吧。

1.精力有限

原来朋友圈里只有几十个人,每个人都很熟。后来一百多人,勉强还可以打理过来。现在有几千人,有的甚至根本没见过,如果不是窥私欲,我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去翻看他们的朋友圈。暂且不谈那魔咒一般的150人定律(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上限为150人),随着朋友圈人数的指数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这对每件事都要分辨真假的现代人来说,实在是个莫大的考验。更何况边边角角到处充斥着软文和广告,躲都躲不及,哪里有心情在里面闲逛。我倒有个不错的办法,与其把大量时间放在浅层的社交沟通上,不如花点时间找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文字,或者约上许久不见的老友坐坐来得更加惬意。

2.圈层复杂

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朋友,大多都是工作关系,上了年纪的人都拎得清楚,这根本不是一码事,更何况工作关系也并不能都划到一个圈子里。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工作和生活的分界线。现在很多老板想通过朋友圈了解下属的心理活动,同事之间也会通过朋友圈来加深彼此的了解,但这样的方式是有效的吗?显然不是。我们每发一张图一句话都要千挑万选、左思右想,朋友圈其实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最体面的一部分,甚至是最希望变成的模样,怎么能妄想从这里认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呢?原本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的朋友圈变成了一个险象环生的斗兽场,其中有炫耀,有嫉妒,有掩饰,有窥探,有排挤,有讽刺,即便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内容,也难免会被曲解成一万多种变态想法。究其原因,是人心太复杂,这是人性,有办法吗?有。做不到事不关己就干脆屏蔽朋友圈,事先讲清楚,工作就是工作,不要跟生活搅到一起,大家都专业一点,工作就会专注一点。

3.怕被影响

干我们这行儿的都知道,作品好不好,主要看是不是能够带动观众情绪,文字或者影像,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把这种感觉,叫做移情。讲白话,就是代入感。过去条件不允许,大家的主要活动就是为了糊口。现在日子好过了,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品也就越来越畅销了,书、画、电影、电视,想要观众埋单,靠的就是代入感。所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我们面对的为移情而生的作品越来越多,我们自身的代入感也越来越强,又不自觉地把这种代入感运用到了生活中,结果把生活过成了戏剧,每天都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潜意识却还乐此不疲。正因为如此,大家对传播和分享朋友圈如履薄冰,担心自己传播的内容会给他人带来困扰,或者让自己的隐私暴露于他人眼皮底下,也对潜在的未知社交信息感到恐惧和虚无,也许这正是信息泛滥中毒后的综合表现。有解吗?有,但别人可能帮不了你,唯有时刻提醒自己:别想太多,那不是你。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面对越来越混乱的朋友圈,连吐槽都感到无力,看看墙上的日历,发现自己已经过了该吐槽的年纪。

最后,引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1978年的预言作为礼物: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