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剧透社原创!
写在前面:烂片滚粗 生活就是shi,《海边的曼彻斯特》才是我心目中的最佳!!!
影片分级:R级(含有大量粗口、少量暴力镜头)
导演:肯尼思·洛纳根
主演:卡西·阿弗莱克、卢卡斯·赫奇斯、米歇尔·威廉姆斯
最佳观影姿势:高清蓝光版本片源已出,躺家里看吧。
推荐人群:所有成年人。
一个字评语:碉堡了。
任性打分:100分!!!(10分制)
一、简评
这是部从剧情到风格都非常统一的电影,当你跟着主角走到故事的结局,绝对会感觉意犹未尽。
导演用”平行剪辑“的方式,串起现在和过去两条线,巧妙的把男主角悲观丧气的情绪和内心痛苦的回忆不断地交织缠绕。
这也引得观众们跟着主角不断入戏,跟着他一起叹气,忧伤,从而完成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故事。
二、故事
美国,波士顿。
李(LEE)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修理工。
他还是个对所有事情都表现出毫无所谓的厌世者。
他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一言不合就出口成脏,二言不合就动拳头。
有天,李的哥哥因病去世。为了料理哥哥的后事,他回到了故乡曼彻斯特。
他得知,哥哥留下了大部分遗产,但他同时需要成为侄儿帕特里克的监护人,并照顾他成人。
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怎么才能照顾好叛逆期的侄儿呢?
不过比起照顾侄子,更让李无法接受的事是,他必须离开波士顿,回到家乡。
对李来说,这个看似平静的小镇,实在留有太多痛苦的记忆。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逐渐发现了他记忆里的秘密。
多年前,他用壁炉生火,忘了装上罩子,引起火灾。
因为他的错误,两个乖巧机灵的女儿,一个襁褓中的儿子,全部葬身火海。
妻子因此离他而去,而李也从此一蹶不振,过上了生不如死的潦倒生活。
三、角色
在了解了李的过去之后,我似乎也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变成了亲身体验者。
因为电影镜头从停尸间到殡仪馆,从学校冰球场到幽暗的小屋,缓缓流动——
这种被细腻捕捉的生活悲痛和孤独感,很容易让我感受到。
比如,刚刚失去父亲的帕特里克,打开冰箱,看到冰冻鸡肉,他想到冰柜中父亲的尸体而嚎啕大哭。
比如说,在儿女惨死的第二天,李在警局接受询问。他忽然抢过一把手枪,朝自己头上开枪。
但因为没有打开保险,他笨拙而慌张的拉动着枪栓。当警察们蜂拥而上,把李按住时,他痛苦的发出一声:PLEASE...
这些具体而琐碎的细节,把观众从座位上拉起身,把你拖进银幕里,那些锥心的痛,让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而影片里四处充斥着再真实不过的对白,也让人感觉这不是电影,只是普通的日常。
尤其是对手戏最多的主角李和侄子两个人。
他们是那样的相似,一样痛失心爱之人,一样压抑,一样不会表达自己,所以总是对彼此剑拔弩张。
想想看,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有时候越亲近的人,往往就越容易恶言相向,但情绪底下隐藏的,是对彼此的担忧和在意。
但按照心灵鸡汤电影的一般套路,接下来的剧情应该就此反转——
李在照顾侄儿的过程中,完成了心灵的救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但《海边的曼彻斯特》显然不是。
李最终没能消除内心的负罪感,他无法与犯下大错的自己握手言和。
他将继续在庸常的生活里,痛苦而纠结的,挣扎下去,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
四、G点
影片的最高潮部分,出现在主角李与前妻相遇的戏份。
前妻对李说:我曾经对你说过很多过份的话,我的心很痛,其实我知道你的心也很痛。
此时此刻,她已经原谅了他,并且希望他也能走出去。
可李表示,他没办法原谅自己。
因为有些痛苦,有些人即便耗尽一生时间,也没法走出去。
极度压抑的人格,已经取代了他悲痛发生时的大哭大闹,呈现出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死的状态”。
“他心里面,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卡西·阿弗莱克精湛的演技,在这段对手戏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简单、凌厉。
这种压抑式的表演,往往比崩溃更加令人悲痛。
即使是面无表情,单从他眼神的漂移,手指的蜷曲,眉毛细微的颤动,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
几段自我叙述的对白,让人想起来就觉得心酸。
而借助卡西的表演,我们也能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到李这个角色的转变、焦躁和痛苦。
单靠这段高潮戏,就足以让他拿到包括奥斯卡在内的38个影帝了。
卡西·阿弗莱克,实至名归。
所以,这是我个人2016年看过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时间会冲淡许多事情,但有些伤痕,是怎么也洗刷不掉的。
既然放不下,那就带着它一起走吧。
生命中的许多事都无法预料,可能在你最幸福的时候,
让你跌落谷底,也可以在你最低潮的时候,给你久违的光明。
酸中带甜,苦中作乐,人生不就是如此么?
《海边的曼彻斯特》会让你明白,电影不只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还有一种平淡、柔和,却难以言喻的力量。
- END -
更多精彩影视娱乐内容尽在剧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