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冷冬/暖冬之间,不得不说的误会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2016/2017年冬天平均气温比常年高出1.88℃,为1961年以来最暖的冬季,也是第20个暖冬。消息一出,小伙伴们纷纷炸了锅,积蓄已久的吐槽犹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砖家’说好的冷哭我的冬天呢?

“宁愿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要相信‘砖家’那张破嘴!

"流着泪,默默望着墙角囤的300双棉鞋。。。

“我买了一件加厚加长的羽绒服等待冷冬的到来,结果等到了春暖花开……”

当然,小伙伴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我们的印象中,冷冬已经喊了半年了,可没曾想暖冬如此强势霸盘。不过,吐槽归吐槽,有些话还是要说清楚的。因为,我们和冷冬/暖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误会。

误会一:拉尼娜来了,就会有冷冬!

在网上,最常见的吐槽就是“‘砖家’说好的冷冬呢?”,感觉好像是专家说过一定有冷冬一样。情报君在这里要客观的说一下,关于“冷冬”,并没有气象专家断言今冬一定会发生。

专家们所说的主要是这样一个事实:一般情况下,受拉尼娜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偏强,冬季容易出现偏冷状态。另外,专家还给出了一些历史数据:1950年以来,共发生14次拉尼娜事件,影响我国17个冬季。除1950年冬季无数据外,其余16个冬季中有13个比常年同期更冷,偏冷比例高达80%。因此做出“今冬可能是冷冬”、“今冬气温偏低的概率较大”的预测。请注意这个预测的语气,并不是完全肯定的。

那么,小伙伴们为什么会有“今冬就是冷冬”,甚至是“史上最冷冬天”的印象呢?误会怎么来的?

情报君分析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媒体广泛报道。在大家对史上最强厄尔尼诺的威力还心有余悸的时候,拉尼娜的接棒无疑会引发高度关注。搜索“拉尼娜”“冷冬”等字眼,相关的报道铺天盖地。其中不乏媒体将专家的观点表述为“拉尼娜来了,今冬会被冻哭”之类,记者或小编直接把“可能”“或将”等字眼吃掉了(如下面截图中最后一条)。此外,每次一有冷空气,一些“最冷冬天”的谣言往往打着气象局或专家的幌子,在社交媒体上到处传播,分辨能力稍差而又没有及时看到辟谣消息的小伙伴们就中招了。

另一方面是天气无意间的配合。如2016年11月底的寒潮,使局地降温16℃,多地气温创新低,这么早就冷的“不要不要”的。这让很多人更加坚定了“拉尼娜果然威猛”“今冬是冷冬”的信念。

报道加谣言,让拉尼娜、冷冬深入人心,原始信息中“可能”之类的字眼越来越淡化。

所以在目前天气较暖和的情况下,很多小伙伴就不能淡定了。

其实,专家在做出预测的同时,往往都还有一些补充,只是很多小伙伴们都没有注意到:冬季是否偏冷,拉尼娜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它充其量算得上一个“配角”,“主角”还是北极的冷空气。更何况,拉尼娜在12月已经“奄奄一息”,目前已经结束。

误会二:天一暖就说是暖冬,一冷就说是冷冬!

就在刚刚度过史上最暖的12月时,也就是才过完冬季第一个月,就有N多小伙伴们开始吐槽了:哪有什么冷冬啊,分明是暖冬!其实,关于冷冬/暖冬的话题,此前情报君撰文讨论过,这里不妨再稍作解释。一个冬天,到底多冷或多暖,才能称得上是“冷冬”或“暖冬”呢?

一般来说,当某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的平均气温比常年的同期平均气温偏低0.5℃以上,就称为冷冬;偏高0.5℃以上,则称为暖冬。“常年”即“过去的30年”,目前采用的是1981至2010年30年的平均值作为常年值。

通过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暖冬和冷冬指的都是整个冬季的气温情况,是计算的“平均分”,而不是指某天或某一个时期的气温变化。暖冬期间依然会有“大雪纷飞”的寒冷,冷冬里也能感受到“四季如春”的温暖,这都是正常的。

所以说,短期的气温高低只是“小插曲”,整个冬季的平均冷暖情况才是“主旋律”,我们不能仅凭眼前的冷暖就对整个冬天下了“冷冬”或“暖冬”的结论。

(本文为Weather情报局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